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

晓路入西郊,新霜著鬓毛。

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

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清晨的道路延伸向西郊,初降的寒霜沾染了鬓发。
贫困的朋友借给我一匹瘦弱的马,慈爱的母亲递上出征的战袍。
野外宁静,狐狸悄然出现,寒冷的天气让大雁和天鹅飞得更高。
在困苦中我怀念亲人旧友,清泪打湿了平坦的草地。

注释

晓路:清晨的道路。
西郊:城市西部郊区。
新霜:刚下的霜。
鬓毛:两鬓的头发。
贫交:贫穷的朋友。
羸马:瘦弱的马。
征袍:出征时穿的军服或战袍。
野静:野外寂静。
狐狸:野生动物。
天寒:天气寒冷。
雁鹄:大雁和天鹅。
艰难:困苦艰难。
亲旧:亲人和旧友。
清泪:清澈的眼泪。
平皋:平坦的草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赶路的情景,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与思亲之情。首句"晓路入西郊",点明时间是黎明时分,诗人踏上前往西郊的道路。"新霜著鬓毛",通过秋霜沾染白发,暗示了诗人年龄的增长和旅途的劳顿。

"贫交借羸马",表现出诗人经济上的困顿,只能向朋友借来一匹瘦弱的马作为交通工具。"慈母授征袍",则流露出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她亲手缝制衣物,为远行的儿子增添温暖。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通过描绘野外的寂静和大雁高飞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和天气的寒冷,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直抒胸臆,表达了在艰难旅途中对亲朋旧友的深深怀念,以及因思乡之情而落下的泪水打湿了原野的画面,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的艰辛,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体现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赴元老刘园之集呈十二朝请十五推官二叔父兼呈元老邦式诸公

故乡等作异乡愁,常笑吾生不自谋。

百日狂风春草草,十年归梦客悠悠。

倦游情话陪诸父,老罢亲锄学故侯。

得坎乘流两皆可,名亭应不用三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赴蒲道中寄洛倅王定国

莫嫌马上过春风,得句桃溪柳涧中。

王事勤君急星火,客程驱我正萍蓬。

朅来尚可轻千里,归去何妨共两翁。

学道如今有微力,作官求了不求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长道客滑道士

海山兜率事悠悠,底处仍须著力修。

莫认箭边曾有鹿,安知蓑外是无牛。

社樗共作支离病,园絮同为汗漫游。

亦见颜公为言此,春风过尽不抬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昙秀师归庐山梦斋

扁舟又过楚江东,庐阜霜晴翠埽空。

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岩万壑正秋风。

会观沙界无华处,何必茅斋是梦中。

已悟三生旧知识,不因天竺寺前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