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扁舟又过楚江东,庐阜霜晴翠埽空。
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岩万壑正秋风。
会观沙界无华处,何必茅斋是梦中。
已悟三生旧知识,不因天竺寺前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送昙秀师归庐山梦斋》。诗中,诗人以扁舟过江的场景开篇,描绘了庐山在秋霜之后显得更加青翠空旷的画面。他将四海五湖比作旅途中的暂住之地,而千岩万壑则象征着自然界的广阔和深邃,秋风吹过,更显寂寥。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禅意生活的理解,认为即使在沙界的朴素之中也能找到无华的智慧,不必执着于茅斋梦境中的理想。他从与昙秀师的相遇中领悟到人生的三生旧识,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缘分,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送别友人,寓言式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庐山禅修生活的向往和敬仰。
不详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春风共载扬州路,屈指都疑梦夜阑。
可是重来俱白发,只堪归去却黄冠。
为郎我赖文书少,作邑君逢政令宽。
自古江山胜尘土,莫轻故步爱邯郸。
朝持使者节,骑出大明宫。
霜拂蓬壶外,春生海岱东。
清时忧国事,白首问民风。
我亦何为者,丹铅点勘中。
谈经草檄鬓华生,初拥闽山传节行。
江入桐庐青欲断,溪从剑浦碧来迎。
茶虽户种租宜薄,盐不家煎价欲平。
要使祈招歌德意,君恩不为远人轻。
侏儒未用笑先生,孟博聊堪揽辔行。
学有人民可尝试,诗须山水与逢迎。
边夷岂识朝廷治,耕钓唯知吏政平。
台阁时清多俊彦,萧生雅意未宜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