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诗五首(其一)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

疾风吹猛燄,从根烧到枝。

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不如粪土英,犹有人掇之。

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

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形式: 古风

翻译

豫樟生长在深山中,要经过七年才能被人所知。
它高耸二百尺,树干和分枝都粗壮得可以环绕十个人。
天子要建造明堂,这木材正好符合规格。
工匠们手持工具,测量选材已有计划。
到了冬季草木凋零,山野间燃起熊熊烈火。
疾风助长火焰,从根部烧到每个枝条。
培养这样的木材需三十年,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树干树叶无一幸免。
虽然大地赋予你材质,但天时未到。
还不如那些普通的泥土之花,还有人去采摘。
罢了,不必再重复述说,重复只会让人悲伤。
不悲痛被焚烧的痛苦,只悲叹未及时被采用。

注释

豫樟:一种大型乔木,质地坚硬,用途广泛。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宫殿。
斤墨:指木工的斧头和墨斗,用于测量和切割木材。
孟冬:农历十月,冬季的第一个月。
陂:山坡。
栋梁: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或事物。
粪土英:比喻卑贱而有用的事物。
已矣:完了,结束。
重陈:再次陈述。

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不满和悲哀的情感,通过描写大树被砍伐、焚烧的过程来寓意人世间才华的埋没和时机的错过。诗中“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表现了发现的惊喜,而“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则形象地描绘了大树的雄伟。接着“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暗示了对权贵需要的迎合与利用。

然而,到了“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一句,诗意急转,展示了毁灭的景象。“疾风吹猛燄,从根烧到枝”则加重了破坏的力度。紧接着,“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和“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两句,反映出从培育到毁灭的巨大反差,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哀叹。

最后,“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不如粪土英,犹有人掇之。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几句,则深化了诗人的感慨,通过对比普通泥土仍有人珍视,而天赋的才华却因时机不遇而被弃,表达了深切的悲哀和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怀的寓意之作。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寓意诗五首(其二)

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

昨传徵拜日,恩赐颇殊常。

貂冠水苍玉,紫绶黄金章。

佩服身未暖,已闻窜遐荒。

亲戚不得别,吞声泣路旁。

宾客亦已散,门前雀罗张。

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

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

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

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寓意诗五首(其三)

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

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

云雨一为别,飞沈两难并。

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

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

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

乃知择交难,须有知人明。

莫将山上松,结托水上萍。

形式: 古风

寓意诗五首(其四)

翩翩两玄鸟,本是同巢燕。

分飞来几时,秋夏炎凉变。

一宿蓬筚庐,一栖明光殿。

偶因衔泥处,复得重相见。

彼矜杏梁贵,此嗟茅栋贱。

眼看秋社至,两处俱难恋。

所托各暂时,胡为相叹羡。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寓意诗五首(其五)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

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觜长将何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