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甫学士挽辞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年轻的学子在金陵最为出色,他曾上书朝廷使用过三千片简牍。
如今他的名声不再落后于人,正值壮年怎能轻易放弃自我。
园林中没有了他种植橘树的旧业,洲渚边却有了他新的诗篇。
蒜山东路上春风吹绿了大地,他的墓地谁知道隐藏在何处呢?

注释

同学:年轻的学子。
金陵: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今江苏南京。
牍三千:形容上书内容丰富,数量众多。
盛名:显赫的名声。
居人后:落在别人后面。
壮岁:壮年时期。
种橘:种植橘树。
旧业:过去的产业或事业。
新篇:新的作品或篇章。
蒜山东路:蒜山(可能指具体地点)东边的道路。
春风绿: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太守阡:太守的墓地,古代太守是地方长官。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王中甫的深切怀念和哀悼。全诗通过对亡友生平事迹的回忆,以及对其壮年早逝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深度和文学才华。

“同学金陵最少年”两句,开篇便以“金陵”指代南京,表明王中甫乃是当时金陵地区最为出众的青年才俊。接着,“奏书曾用牍三千”一句,则透露出王中甫在科举考试中的卓越表现和成就。

然而,随后的“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英年早逝的不舍与哀痛。王安石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王中甫过早辞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蘋洲渚有新篇”两句,则是诗人借景抒情,以园林和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表达对亡友的怀念之情。王中甫虽然在世时并未留下传统意义上的“旧业”,但他的文学才华却如同新采集到的蘋花一样鲜美。

最后,“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两句,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对自然界的观察,诗人暗示了王中甫的才华与贤行如同春日的绿意一般鲜明,却又被世人所忽视。这里的“埋没谁知太守阡”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不仅在文学上,甚至在政治上的成就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记忆。

总体而言,这首挽辞诗通过深切的情感和精美的笔触,展现了王安石对亡友王中甫的无限哀思,以及他个人的文学才华和政治理想。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王村

晻霭王村路,春风北使旗。

尘催轻骑走,寒咽短箫吹。

揽辔联貂帽,投鞭各酒卮。

纷纷小儿女,何事倚墙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王浮梁太丞之听讼轩有水禽三巢于竹林之上恬而自得邑人作诗以美之因次元韵

水边舟动多惊散,何事林间近绝疑。

野意肯从威令至,旧巢犹有主人知。

不关饮啄春江暖,自在飞鸣夏日迟。

览德岂无丹穴凤,到时应让向南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王逢原挽辞

蒿里竟何在,死生从此分。

谩传仙掌籍,谁见鬼修文。

蔡琰能传业,侯芭为起坟。

伤心北风路,吹泪湿江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长干寺

梵馆清闲侧布金,小塘回曲翠文深。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漠漠岑云相上下,翩翩沙鸟自浮沈。

羁人乐此忘归思,忍向西风学越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