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并序(其五十八)

眉间豪相焰光身,事见争如理见亲。

事有只因于理有,理慈方便化天人。

一朝大悟俱消却,方得名为无事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事”与“理”的关系,以及觉悟与解脱的路径。

首先,“眉间豪相焰光身”,描绘了一种内在的光芒与力量,暗示着内心的觉醒和智慧之光。这不仅是外在形象的描述,更象征着内心深处的觉醒与光辉。

接着,“事见争如理见亲”,强调了“理”的重要性,即真理、原则或道义。与“事”相比,“理”更加亲近,意味着追求真理比追求表面的事物更为重要。这里体现了禅宗中重视内省和悟道的思想。

“事有只因于理有,理慈方便化天人”,进一步阐述了“事”与“理”的关系。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道理或规律,而“理”则具有慈悲与智慧,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更高的境界,化育众生。

最后,“一朝大悟俱消却,方得名为无事人”,表达了彻底觉悟后的状态。当一个人达到大悟,所有的烦恼和困扰都会消失,不再被世俗之事所束缚,从而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成为真正的“无事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个人修行与觉悟的过程,强调了内在智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悟道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收录诗词(94)

居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并序(其五十九)

沙门莫苦远祇桓,身四威仪且自观。

蓬若出麻终不直,僧离清众太无端。

从前上古诸先德,尽向丛林里获安。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偈颂并序(其六十)

人天须假像行持,无像无形世岂知?

空生体得岩中坐,华雨由来责见迟。

三乘欲学如斯事,直似空生方始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并序(其六十一)

一切名山到因脚,辛苦年深与袜著。

如今年老不能行,手里把个破木杓。

破木杓,俵与众生甘露药。

众生吃了尽惺惺,一切昏迷皆失却。

形式: 偈颂 押[药]韵

偈颂并序(其六十二)

无端遣向墨池边,染得身衣黑似烟。

却去上流清处洗,身心用尽亦如然。

令教脱却重披素,不免依前著净缘。

染净二途俱不了,到头须得自心玄。

形式: 偈颂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