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六首(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清晨骑着白鹿,径直攀登天门山。
在山中遇见仙人,他眼神清澈,容貌出众。
想要攀藤交谈,却发现青云之门已关闭。
他留下鸟爪印般的文字,飘落在岩石缝隙间。
那些文字古老而神秘,读起来费解难懂。
对此深感惊讶,决定跟随他学习,还未返回。

注释

清晓:清晨。
白鹿:白色的鹿。
天门山:传说中的仙山。
羽人:仙人或长有翅膀的人。
方瞳:方形的眼睛,形容仙人般清澈的目光。
好容颜:美丽的容貌。
扪萝:摸索着藤蔓。
就语:交谈。
青云关:通往仙境的门户。
鸟迹书:似鸟爪的神秘文字。
岩间:岩石缝隙。
上古:极其古老。
了不闲:难以理解。
叹息:感慨。
从师:跟随老师学习。
未还:尚未回来。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奇游的图景。开篇“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以骑白鹿为乘,直达天门山,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与神通灵的意象。“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中,羽人乃仙境之人,容颜和善,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美好状态。接下来的“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诗人与羽人欲语又止,云关重重,增添了一份神秘与遥远。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则是羽人留下的仙书,以鸟迹为字,飘落在岩石之間,此处形象奇特,传达了仙法高深莫测的意境。紧接着,“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仙书上的文字古老而奥秘,阅读后心旌摇曳,难以平静。

最后,“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诗人因领悟仙法而感慨深长,不禁叹息,再次强调与羽人的关系——即“从师”二字,暗示诗人有追随羽人的意愿,但羽人已然离去,增添了一丝离别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仙境奇遇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永恒与精神寄托的深切向往。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游泰山六首(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游泰山六首(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形式: 古风

游泰山六首(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鍊玉液。

形式: 古风

游泰山六首(其六)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