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渊明集

吏人已散门阑静,公事才休耳目清。

窗下好风无俗客,案头遗集有先生。

文章简要惟华衮,滋味醇醲是太羹。

也待将身学归去,圣时争奈正升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官吏已经散去,门户静悄悄,公务刚结束,身心都清净。
窗边凉风习习,没有世俗之人打扰,书桌上遗留着先生的著作。
文章简洁深奥,如同华丽的礼服,文字醇厚如美酒,犹如祭祀的大羹。
我也想效仿他们,回归田园生活,但在盛世之中,又怎忍心离开这升平景象。

注释

吏人:官吏。
耳目清:身心清净。
俗客:世俗之人。
遗集:遗留的著作。
华衮:华丽的礼服,比喻文章深奥。
太羹:祭祀的大羹,比喻文字醇厚。
学归去:效仿他人回归田园。
圣时:盛世。
争奈:怎奈。

鉴赏

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官员工作后的宁静图景。"吏人已散门阑静,公事才休耳目清"表明官员们已经散去,门前安静无声,自己刚刚处理完公务,耳根清净。这两句透露出一种超脱尘嚣的高洁与宁静。

接下来"窗下好风无俗客,案头遗集有先生"则描绘了诗人独处时的情景。窗下的风不为世俗所扰,无杂客打扰,只有案头留存的前辈文章陪伴。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先贤作品的尊崇与向往。

"文章简要惟华衮,滋味醇醲是太羹"一段,赞美了渊明集的文章质朴而不失华丽,每每品读都能感受到其深远的韵味。这两句突显出诗人对文辞艺术的追求和鉴赏。

最后"也待将身学归去,圣时争奈正升平"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效仿前贤,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修养上,也渴望能够达到更高层次。这里所谓“圣时”指的是道德高尚的时代,而“争奈正升平”则是诗人对于无法与那些伟大时代相比的无奈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宁静环境、古文欣赏和个人修养追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俗世、崇尚先贤、追求高远理想的情怀。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读蒋都官画像记

闻昔妖氛满巴蜀,所临州县偃如风。

其城陷者尽从贼,以义死之惟有公。

节与岷山高莫敌,名随皂水注无穷。

兰台秉笔今谁氏,舍此何由壮史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陵井喻氏岁寒山居

蕨平处士居山日,手种青松一万根。

岁月渐深枝尽偃,雪霜虽厚叶仍繁。

本营胜概逃轩冕,更结清风遗子孙。

寄语后人须爱护,莫教空有令名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高堂山兜率寺

孤绝不可状,此山馀旧闻。

因官多暇日,与客到深云。

门外一尘断,座中千里分。

劳生当自去,缭绕下西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宿斗山奉真宫

山形如斗势坡陀,魁枕杓携万尺高。

近世无人知火枣,当年有客得蟠桃。

灵蟾尚隐凝琼髓,神鹤常归堕玉毛。

一夜杉松响天籁,满空疑是奏云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