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元鲁山(其三)

君子不自蹇,鲁山蹇有因。

苟含天地秀,皆是天地身。

天地蹇既甚,鲁山道莫伸。

天地气不足,鲁山食更贫。

始知补元化,竟须得贤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孟郊在唐朝创作的,名为《吊元鲁山(其三)》。从诗的内容来看,孟郊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状和人格修养的深刻思考。

"君子不自蹇,鲁山蹇有因" 这两句开篇提出了一个哲理,即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干扰,鲁山之所以显得蹇(即崎岖不平),是因为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这里“蹇”字用得十分精妙,不仅形容了山势,也暗喻了人心。

"苟含天地秀,皆是天地身" 这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自然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凡是包含天地之美的,都可以视作天地的一部分。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和谐一致的哲学观。

"天地蹇既甚,鲁山道莫伸" 这两句转而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世界崎岖不平之感慨,以及对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正道的困惑。这里“天地蹇”指的是自然万物的混乱与不公,而“鲁山道莫伸”则是说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正确的道路也难以畅通。

"天地气不足,鲁山食更贫" 这两句诗人通过对自然界之气不足和山中食物匮乏的描述,暗示了社会资源的稀缺和人民生活的困顿。这里“天地气不足”是指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在减退,而“鲁山食更贫”则直接反映出当时民众的饥饿和贫困。

"始知补元化,竟须得贤人" 最后两句诗人总结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认识到需要补救和改善原始的自然秩序,而这一切最终还需靠德才兼备之“贤人”来实现。这也是对当时社会呼吁寻找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士来领导国家的强烈愿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山水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人才和道德的渴望。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吊元鲁山(其四)

贤人多自霾,道理与俗乖。

细功不敢言,远韵方始谐。

万物饱为饱,万人怀为怀。

一声苟失所,众憾来相排。

所以元鲁山,饥衰难与偕。

形式: 古风 押[佳]韵

吊元鲁山(其五)

远阶无近级,造次不可升。

贤人洁肠胃,寒日空澄凝。

血誓竟讹谬,膏明易煎蒸。

以之驱鲁山,疏迹去莫乘。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吊元鲁山(其六)

言从鲁山宦,尽化尧时心。

豺狼耻狂噬,齿牙闭霜金。

竞来辟田土,相与耕嵚岑。

当宵无关锁,竟岁饶歌吟。

善教复天术,美词非俗箴。

精微自然事,视听不可寻。

因书鲁山绩,庶合箫韶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吊元鲁山(其七)

箫韶太平乐,鲁山不虚作。

千古若有知,百年幸如昨。

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

君臣贵深遇,天地有灵橐。

力运既艰难,德符方合漠。

名位苟虚旷,声明自销铄。

礼法虽相救,贞浓易糟粕。

哀哀元鲁山,毕竟谁能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