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客中二首(其一)

忽忽岁欲暮,飘飘叹此生。

孤舟游子恨,两地老妻情。

数蹇频思卜,涂穷懒问程。

遥知小儿女,犹自说升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年末在异乡客居时的感慨与孤独。首句“忽忽岁欲暮”点出时间的紧迫感和岁月流逝的无奈。接着,“飘飘叹此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以及对生活的迷茫与不安。

“孤舟游子恨”一句,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作为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忧愁。“两地老妻情”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对妻子的深切关怀与牵挂。这种情感跨越了空间的距离,体现了深厚的家庭纽带。

“数蹇频思卜,涂穷懒问程”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他频繁地思考着未来,却因道路的艰难而懒得去询问前行的方向,暗示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无力感。

最后,“遥知小儿女,犹自说升平”以小儿女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忧虑。他们或许还沉浸在对新年的期待与憧憬之中,而诗人却深陷于对现实的忧虑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面对年末、异乡、家庭与未来的复杂心情,深刻揭示了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忧虑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至东胶

海上惊闻报晓鸡,人家只在水云西。

小舟横浦潮初落,茅屋压檐鸦乱啼。

县市仅誇南货聚,州城独许北军栖。

平生自是多离恨,一到中原便惨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次昌乐

世乱何从托此身,荒城牢落偶相亲。

民情固洽初来日,兵气终悲乍见人。

钜鹿郡连来羽檄,穆陵关近起烽尘。

携家避地头俱白,寇至更堪消息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三妇艳辞

大妇荡湖船,中妇歌《采莲》。

小妇独娇态,含羞辞未宣。

牵篷掩花面,何处不堪怜?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感怀八首(其五)

时秋救边急,喧呼闻点兵。

荒城接沙漠,群马尽嘶鸣。

荷戟者谁子,赢粮将远征。

借问何所之,天骄窥汉城。

西奔丁零塞,北走单于庭。

穷冬冰雪交,殊方不可行。

骨肉两决绝,悲极哭无声。

怯卒当劲虏,投鱼饫长鲸。

已分沙场死,暴骨无完形。

驱车舍之去,不忍听此声。

圣人御宇内,早使太阶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