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妇艳辞

大妇荡湖船,中妇歌《采莲》。

小妇独娇态,含羞辞未宣。

牵篷掩花面,何处不堪怜?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三妇艳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古代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

“大妇荡湖船”,开篇便以“大妇”荡舟于湖上,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大妇的形象并未详细描绘,但通过“荡湖船”的动作,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她的稳重与从容,她或许是一位经历过风浪,对生活有着深刻理解的女性。

紧接着,“中妇歌《采莲》”,中妇在湖面上歌唱《采莲》之曲,歌声悠扬,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喜悦。《采莲》是中国古代民歌中常见的一种题材,多描绘女子在荷塘中采摘莲花的情景,充满着浪漫与诗意。中妇的歌声不仅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界的亲近与赞美。

最后,“小妇独娇态,含羞辞未宣”,小妇则以娇羞的姿态出现,她的言语尚未完全表达出来,却已让人心生怜爱。小妇的形象更为细腻,她的娇羞与未尽的话语,让人联想到少女的纯真与羞涩,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期待。

“牵篷掩花面,何处不堪怜?”这句诗将画面推向高潮,小妇用篷布遮掩住自己的面容,这一动作既保护了自己的羞涩,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这句话不仅是对小妇行为的描述,更蕴含了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人性深处情感的探索。无论是大妇的稳重、中妇的开朗,还是小妇的娇羞,都展现了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魅力,以及她们对生活态度的多样性。

整体而言,《三妇艳辞》通过三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古代江南水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情感,语言生动,情感细腻,富有诗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感怀八首(其五)

时秋救边急,喧呼闻点兵。

荒城接沙漠,群马尽嘶鸣。

荷戟者谁子,赢粮将远征。

借问何所之,天骄窥汉城。

西奔丁零塞,北走单于庭。

穷冬冰雪交,殊方不可行。

骨肉两决绝,悲极哭无声。

怯卒当劲虏,投鱼饫长鲸。

已分沙场死,暴骨无完形。

驱车舍之去,不忍听此声。

圣人御宇内,早使太阶平。

形式: 古风

感怀八首(其七)

在世忽如寄,胡乃劳其生。

浊酒报初熟,颓然醉前荣。

日暮彩云敛,天宇湛虚明。

群动各已息,一鸟忽嘤鸣。

感之欲长叹,酒至还复倾。

陶公殁已久,谁能喻吾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游大慈山

水行境谓尽,陆出路旋通。

乃即苍松径,步入青莲宫。

连嶂既崷崒,密林亦葱茏。

地涉清净界,身游紫翠重。

临流玩广沼,企石眺奇峰。

寒镜湛秋夕,碧玉划晴空。

兰若与年峻,象筵缘教崇。

谒祠慨乡相,寻僧叩禅宗。

契理已无像,观念岂有穷。

愿绝区中缘,永依尘外踪。

嗒然遗身世,年齐天地终。

形式: 古风

客中写怀六首(其五)示侄

老来逃世难,心力岂能及。

赖有平生亲,得免诸患入。

时当万里行,所向辄险涩。

山多虎豹虞,水有风浪急。

自非吾骨肉,谁能去乡邑。

已遂伯阳遁,尚洒杨朱泣。

何邦为乐土,仍期共栖集。

囊中黄金尽,资用将何给。

岂惜终憔悴,在困难独立。

怃然念犹子,咏言著斯什。

形式: 古风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