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暮春书事

杨柳城初锁,轮蹄息去踪。

春流无旧岸,夜色失诸峰。

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

明朝回去雁,谁向北郊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杨柳城已笼罩在清晨的静寂中,车马声息全无。
春天的江水漫过旧时河岸,夜晚的黑暗模糊了山峦的轮廓。
渔火在岸边摇曳,钟声在谈话声后缓缓响起。
明天归程的大雁,又有谁能在这北郊遇见我呢?

注释

杨柳城:形容城市或边塞被杨柳环绕。
初锁:刚刚被笼罩。
轮蹄:车马的轮子和马蹄。
息去踪:停止了踪迹。
春流:春天的江水。
旧岸:昔日的河岸。
夜色:夜晚的黑暗。
失诸峰:模糊了山峰的形状。
影动:影子摇动。
渔边火:渔夫点的火堆。
声迟:声音缓慢。
话后钟:谈话结束后响起的钟声。
明朝:明天。
回去雁:归途的大雁。
谁向:有谁。
北郊:城市的北部郊区。
逢:遇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画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然美景以及个人遭遇的深刻感慨。

首句“杨柳城初锁”以杨柳成荫的城市为背景,暗示春意渐浓,而“轮蹄息去踪”则描绘出行人匆匆离去的情景,传递了一种淡淡的离别之情。

次句“春流无旧岸,夜色失诸峰”中,“春流”指的是春天的河水,而“无旧岸”则表明时间带来的变化,连自然界也难免沧桑。随后的“夜色失诸峰”则是说夜幕降临时,山峰的轮廓已不再清晰可见,这里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易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第三句“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通过描绘水边渔火摇曳和钟声回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带有几分孤寂的氛围。这两者都是时间流逝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末句“明朝回去雁,谁向北郊逢”则是说翌日将有一群大雁归飞,而诗人却无从追寻,表达了一种对远去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哀愁。这里的“北郊”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空间象征,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

收录诗词(142)

曹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桐城。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 字:梦徵
  • 籍贯:一今安徽潜山)
  • 生卒年:828——903

相关古诗词

上广州支使王拾遗

明时应不谏,天幕称仙才。

聘入关中去,人从帝侧来。

诗窗盛岛屿,檄盾照风雷。

几度陪旄节,营巡海色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与胡汾坐月期贯休上人不至

扫庭秋漏滴,接话贵忘眠。

静夜人相语,低枝鸟暗迁。

星围南极定,月照断河连。

后会花宫子,应开石上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

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

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

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中寒夜呈进士许棠

山寒草堂暖,寂夜有良朋。

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

庭垂河半角,窗露月微棱。

俱入论心地,争无俗者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