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诗

生平喜住山,而匪乐登陟。

犹忆居匡庐,频年乃一出。

讵肯离人群,枘凿初难入。

尝为鲁国士,志不受绳墨。

岂有王子乔,丹溜不可食。

离离若参辰,俯仰恒滋惑。

桀纣奚无性,舜禹安知习。

心知随见闻,渐渍非一日。

阪泉无恶名,南巢有惭德。

曹魏亦受禅,人指为篡立。

侯门出仁义,俘虏尽残贼。

当时重成败,后世覈名实。

名实持圣贤,成败犹甲乙。

甲乙古又今,圣贤何得失。

事穷乃崇因,邈邈终难必。

盗蹠丰且延,颜闵贫而疾。

吁嗟乎天兮,三世费穷诘。

浩劫一念兴,休咎成消息。

易言积有馀,庆殃通家国。

薰莸竞目前,不知其所集。

我观始与终,以此百情毕。

玄璧难为功,燕石吾自袭。

富贵岂不欲,黄雀悲双翼。

长年岂不慕,蓬莱日易昃。

世纷久已辞,接舆匪其匹。

有身随饥寒,无心任欣怵。

衰荣造化均,忘怀岂静力。

一死复一生,一劳复一逸。

蜉蝣自朝暮,鹤曲龟潜匿。

修短竟由谁,可以破世执。

我亦无奇怀,秖有安心术。

行行见远山,或时坐长默。

或时登高台,一目浮云逼。

云散空中真,夕照起寒色。

茂林环苍岑,晨风归广隰。

此趣谁当无,殷勤赋百一。

试问张留侯,黄石蚤曾识。

功成鬓垂垂,欲悔嗟何及。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百一诗》由明代僧人释函是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德、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中开篇即表达诗人对山的喜爱,并非单纯登山的乐趣,而是寓含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回忆在庐山的生活,虽常居山中,却难以融入人群,体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诗人以鲁国士自比,表明自己不受世俗规则束缚的志向。

随后,诗人通过对比王子乔、桀纣、舜禹等历史人物,探讨了人性、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指出名实与成败并非绝对,强调了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重要。诗人还引用阪泉、南巢、曹魏、侯门等历史事件,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相对性。

诗中提到盗跖、颜回、闵子骞等人物,通过对比他们的生活境遇,探讨了富贵与贫贱、长寿与短命的相对性。诗人感慨于天道的无常,认为历史的成败、名实的评价都难以完全把握,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道德标准的深思。

最后,诗人以自身为例,表示自己没有特殊的才能,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他欣赏远处的山景,有时独自沉思,有时登高望远,感受云的变化和日落的景象,以及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和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思考,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德、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形影神诗三首(其一)形赠影

天地岂不仁,万物为刍狗。

斯人岂不仁,大患随其后。

我本奉周旋,尔复劳相守。

父母未生时,太虚谁为偶。

忽然成百骸,我有尔亦有。

动静虽不离,泯灭岂当久。

曾念世间人,名利空狂走。

纵使长逸媮,毕竟将安取。

羡尔能无心,我亦恒抖擞。

归尽宁异今,且共乐南亩。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形影神诗三首(其二)影答形

至理无亲疏,近情分苦乐。

身心我不知,一味随倒卓。

始终同劳劳,趣避省营度。

汝亦待神明,悲欢要先觉。

苦乐虽梦幻,忘形焉可学。

日夕相体悉,一解一切缚。

此理须稔知,且勿候凋落。

我固候化迁,悠悠欣所托。

形式: 古风

形影神诗三首(其三)神释

由我成汝形,形立影恒随。

朕兆匪无因,合离信有时。

三一理同然,各各不相期。

汝无遗景意,我岂逐汝摧。

进止终当无,胡为更徘徊。

汝常为我役,亦复生我悲。

稔知不长存,彭殇空尔为。

善恶吾自悉,讵为一身贻。

生死谁去来,大冶将同归。

面目安有穷,万化犹若斯。

只今鉴顾閒,任性齐灵皮。

卷舒从所欲,作起毋暂违。

形式: 古风

示旋庵

众生久流转,迷于自心量。

失所精了性,无觉觉所觉。

分别见有我,我立生有人。

众生及寿命,一时同具足。

展转生死中,缚脱总迷闷。

愚人随业缘,住于不觉地。

智者觉不觉,舍生而取灭。

空华阳燄里,颠倒徒掜目。

晴空迥无有,观者莫劳累。

汝与诸佛同,一切贪嗔痴。

即是戒定慧,直下无有二。

亦无无二想,居然登祖位。

慎勿下劣心,流转不知止。

一念自觉非,善哉旋庵子。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