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日有感

萱草齐阶,芭蕉弄叶。乱红点点团香蝶。

过墙一阵海棠风,隔帘几处梨花雪。

愁满芳心,酒潮红颊。年年此际伤离别。

不妨横管小楼中,夜阑吹断千山月。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翻译

萱草和芭蕉装饰着台阶,叶子轻轻摇曳。零散的红花像香蝶般聚集成团。
海棠花香随风穿过墙头,梨花如雪般隔着帘幕飘落。
满怀愁绪充满心间,脸颊因醉酒泛起红晕。每年此时都感伤离别。
何不吹奏横笛于小楼中,夜深时分,笛声打破千山万里的寂静,连月光也为之断绝。

注释

萱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象征母爱。
芭蕉:热带植物,叶子宽大,常用于形容环境清幽。
乱红点点:形容花瓣散落,色彩斑斓。
团香蝶:形容花朵吸引蝴蝶聚集。
海棠风:指带有海棠花香的微风。
梨花雪:比喻梨花洁白如雪。
愁满芳心:形容女子心中充满愁绪。
酒潮红颊:脸颊因饮酒而泛红。
伤离别:表达对离别的感伤。
横管:横笛,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
夜阑:深夜。
千山月:形容遥远的月亮,象征远方。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萱草和芭蕉的生机盎然开篇,暗示了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繁盛。"乱红点点团香蝶"形象地写出花朵纷飞、蝴蝶围绕的热闹春景,海棠风吹过墙头,梨花如雪般飘落,营造出清冷而美丽的画面。

接下来,词人的情感转向内心,"愁满芳心,酒潮红颊",借酒浇愁,表达了离别的伤感。每年的这个时节,他都会因思念而心生愁绪。最后,他选择在夜晚的小楼上吹笛,笛声穿透夜色,似乎要吹散连绵的离愁,以及那映照千山的明月,展现出词人孤独而坚韧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以春日景色为背景,抒发离别之愁和个人情感的宋词,辛弃疾以细腻的笔触,将景与情巧妙融合,展现了词人的深情与豪放。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其一)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三)和赵国兴知录韵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

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歌

攧厥。看精神、压一庞儿劣。更言语、一似春莺滑。

一团儿、美满香和雪。去也。把春衫、换却同心结。

向人道、不怕轻离别。问昨宵、因甚歌声咽。

秋被梦,春闺月。旧家事、却对何人说。

告弟弟莫趁蜂和蝶。有春归花落时节。

形式: 词牌: 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