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舟过南山用琴韵(其二)

雪涛一苇意雄誇,惯与滩头雁聚沙。

年后腊前梅唤客,山南水北竹为家。

蓬蒿影里开三径,笳鼓声中听两衙。

去住了无忻厌赏,暮年心迹晚林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雪涛中的芦苇显得豪迈夸耀,常常与滩头的大雁聚集在沙滩上。
过了新年临近腊月梅花热情地邀请客人,山南山北竹子才是它们的家园。
在蓬蒿的阴影下开辟三条小径,伴随着笳鼓声中听到衙门的呼唤。
离去或留下都不感到厌倦欣赏,晚年的心境就像傍晚林中的乌鸦。

注释

雪涛:形容浪花翻滚像雪一样。
惯与滩头雁聚沙:习惯与在沙滩上栖息的大雁相伴。
年后腊前:指农历新年的前后。
笳鼓声中:古代军乐,此处可能象征官府的活动。
暮年心迹:晚年的心境和生活轨迹。
晚林鸦:傍晚时分的林中乌鸦,常用来象征孤独或寂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送舟过南山用琴韵(其二)》。从艺术风格上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厚情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情怀。

首句“雪涛一苇意雄誇”中,“雪涛”指的是波涛飞扬的雪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时的激昂情怀。“惯与滩头雁聚沙”则描绘了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诗人习惯于与滩头的大雁相聚,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年后腊前梅唤客”一句通过梅花唤醒行人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季节更迭的感悟。“山南水北竹为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一种归属感和生活状态,竹子成为了他的栖身之所。

“蓬蒿影里开三径”一句中,“蓬蒿”指的是丛生的野草或小树,"三径"则是指在林间的小路。这两者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自然环境。紧接着的“笳鼓声中听两衙”则通过耳边传来的笳鼓声音,增添了一种节庆或军旅生活的氛围。

尾联“去住了无忻厌赏,暮年心迹晚林鸦”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流转变化的世界观和对生命最后阶段的一种平静态度。"去住"即是指来去自如,不再有过多的执念和贪恋。“暮年心迹晚林鸦”则透露出诗人在晚年的宁静心境,似乎已与世俗隔绝,只留下对自然界深刻的印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时间流转和生命态度的感悟,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自在悠然的情怀。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其一)

唤起骑鲸玉树埋,江边琢语亦佳哉。

眼看云起山容改,坐觉春随花信来。

隔水村深寻径入,系船门窄待僧开。

个中有句无人道,更遣丰隆着雨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邵文伯归溧阳

盍簪异县亦三年,浮木逢龟信偶然。

忙里诗筒长遣客,静中酒户不妨禅。

酸寒溧尉君今似,枯槁湘原我自怜。

别后弹冠应不免,着鞭莫遣祖生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赵二十一观察蜀中迎亲

得意那知行路难,板舆行处蜀江边。

慈颜未拜心先往,乐事乍闻人共传。

新制衣裳文锦缎,重颁雨露间花笺。

回思三十年中恨,长愿儿生有母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硕夫赴试礼部

词垒新收汗马劳,冲寒意气九疑高。

上书北阙真馀事,拄颊西山须汝曹。

世虑薰心工制锦,时名唾手看连鳌。

哦君剩欲传衣句,为解千牛绿绮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