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临水吟

山有乔峰水有涛,未能容屐岂容舠。

非无仁智斯为乐,少有登临不惮劳。

言味止知甘脍炙,语真谁是识琼瑶。

自惭不尽人才处,长恨今人论太高。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山上有高大的山峰,水中有汹涌的波涛,如果连木屐都不能承载,又怎能容纳小船呢。
并非没有仁爱智慧的人才能享受这种乐趣,只是很少有人能登高望远而不怕劳累。
言语中只懂得品味美味佳肴,谁能真正理解深奥如美玉的言论呢。
我自感才学不足,常常遗憾当今人们对人才的评价过高。

注释

山:高山。
乔峰:高大的山峰。
水:水。
涛:波涛。
屐:木屐。
舠:小船。
仁智:仁爱和智慧。
乐:乐趣。
登临:登高望远。
惮劳:害怕劳累。
脍炙:美味佳肴。
琼瑶:美玉,比喻高深的言论。
惭:惭愧。
人才:才学。
论:评价。
太高:过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壮丽景色,以"山有乔峰水有涛"起笔,展现出山势高峻、水流汹涌的画面。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轻松地徒步登山或泛舟游水,暗示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现实中的某种困境。

"非无仁智斯为乐,少有登临不惮劳"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物质享受,而是内心的智慧与坚韧,即使登山涉水辛苦,也乐在其中。这里体现了诗人超脱物外、追求精神层面乐趣的人生态度。

"言味止知甘脍炙,语真谁是识琼瑶"借美食和美玉来比喻语言的魅力,表达出诗人对于深刻而真挚言语的欣赏,认为能真正理解这种高雅之言的人并不多。

最后两句"自惭不尽人才处,长恨今人论太高",诗人自谦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也感叹当今人们对才情的过高评价,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淡淡哀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山水意象和自我反思,展现了邵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以及对社会评价标准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登封县宇观少室

天地始融结,此山已高极。

群峰拥旌幢,巨石罗剑戟。

日出崖先红,雨馀岚更碧。

安知无神仙,其间久遁迹。

形式: 古风

答人书

卿相一岁俸,寒儒一生费。

人爵固不同,天爵何尝匮。

不有霜与雪,安知松与桂。

虽无官自高,岂无道自贵。

形式: 古风

答人书言

无位立事难,逢时建功易。

求全自有毁,举大须略细。

去恶虑伤恩,存恶忧害义。

徒有仁者心,殊无仁者意。

形式: 古风

答人书意

仲尼言正性,子舆言践形。

二者能自得,殆不为虚生。

所交若以道,所感若以诚。

虽三军在前,而莫得之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