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发长安》。诗中描绘了诗人离开长安时的内心感受与外界景象。
首句“此处看春色,萧条客自禁”点明了地点和时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绪。诗人独自在春日里凝望,周围景物虽美,却难以驱散内心的萧瑟感。
接着,“风尘为郡过,踪迹抱关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离别长安的情景。长安作为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繁华与权力。然而,对于诗人而言,这是一次充满风尘与离愁的旅程,他带着深深的足迹,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不尽传经意,难言作赋心”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文学的追求与不舍。传经意,可能指的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意愿;作赋心,则可能是指通过文学创作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心愿。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知识与艺术的渴望,以及对即将远离这一切的无奈与遗憾。
最后,“故人多道路,薄宦有登临”则点出了诗人对朋友与仕途的复杂心情。故人分别的道路,意味着友情的离散;薄宦(官职低微)与登临(升迁),则反映了诗人对仕途命运的感慨。这两句既包含了对旧友的怀念,也蕴含了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离开长安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未知的忧虑,充满了人生的哲思与情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