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长安

此处看春色,萧条客自禁。

风尘为郡过,踪迹抱关深。

不尽传经意,难言作赋心。

故人多道路,薄宦有登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发长安》。诗中描绘了诗人离开长安时的内心感受与外界景象。

首句“此处看春色,萧条客自禁”点明了地点和时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绪。诗人独自在春日里凝望,周围景物虽美,却难以驱散内心的萧瑟感。

接着,“风尘为郡过,踪迹抱关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离别长安的情景。长安作为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繁华与权力。然而,对于诗人而言,这是一次充满风尘与离愁的旅程,他带着深深的足迹,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不尽传经意,难言作赋心”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文学的追求与不舍。传经意,可能指的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意愿;作赋心,则可能是指通过文学创作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心愿。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知识与艺术的渴望,以及对即将远离这一切的无奈与遗憾。

最后,“故人多道路,薄宦有登临”则点出了诗人对朋友与仕途的复杂心情。故人分别的道路,意味着友情的离散;薄宦(官职低微)与登临(升迁),则反映了诗人对仕途命运的感慨。这两句既包含了对旧友的怀念,也蕴含了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离开长安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未知的忧虑,充满了人生的哲思与情感的深度。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泾州

回磴层云上,孤城返照间。

人烟趋白阪,睥睨走青山。

刍粟浮泾下,旌旗度陇还。

时看乘障吏,车马出萧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秋日(其一)

薄游寒暑换,仍自滞孤城。

华发看人事,浮云识宦情。

拂衣驱病色,悬榻避时名。

但欲眠清昼,相嘲任友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秋日(其二)

此物还堪惜,何官不可休。

驱驰如昨日,药饵更清秋。

名已千人废,家徒四壁愁。

南山归自好,沮溺本同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秋日(其三)

倦游非一日,乘兴复三秦。

多病难为客,浮名喜中人。

未堪沈案牍,何以走风尘。

祖帐东门外,贤哉一老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