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火山在赤亭口突然耸立,五月时分火云厚重积聚。
火云笼罩整座山难以散去,千里之外的飞鸟也不敢靠近。
清晨时云层随风时断时续,傍晚又混杂着边塞的雨回归。
云气缭绕仿佛吞没了铁关的树木,烟雾弥漫半遮了交河的戍垒。
漫长的征途延伸至火山东方,山上的孤云随着马群远去。

注释

火山:指火焰山,因颜色赤红如火而得名。
突兀:形容山势高峻而突出。
赤亭口:地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
火云:指像火一样红的云彩,此处形容火山附近的云气。
厚:浓厚,形容云层密集。
凝未开:凝聚不散开。
飞鸟:泛指鸟类。
千里:形容距离极远,非实指。
不敢来:因为害怕或环境恶劣而不接近。
平明:黎明时分。
乍逐:开始追逐,此处指云随风动的样子。
胡风:北风,古代常以胡代指北方。
薄暮:傍晚时分。
浑随:完全跟随,指云随雨势变化。
缭绕:盘旋环绕的样子。
斜吞:倾斜着覆盖或吞噬。
铁关树:铁关周围的树木,铁关也是地名,可能指代某个关卡。
氛氲:烟云弥漫的样子。
半掩:部分遮盖。
交河戍:交河附近的戍守之地,交河为古地名。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火山东:火山的东面。
孤云:单独的一片云,这里可能有象征意味,如游子或离人。
随马去:跟着马群一同远行,象征旅途的孤独与持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画卷。开篇“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出火山的威猛与夏日火云的浓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紧接着,“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火山的恐怖气势,使得连飞鸟也不敢轻易接近,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力量与威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两句,则转而描写边塞的荒凉与变化莫测的气候,从平明到薄暮,从胡风到塞雨,表现了一天之内气候的多变和边疆环境的艰苦。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边塞城堡的险峻与坚固,以及那被云雾半掩盖的壮观景象。

最后,“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的征途和心中所系之人的思念。山上孤云仿佛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随着行者而去,象征着深沉的情感与别离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岑参卓越的艺术才华,更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于常情的英雄豪迈情怀。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韦员外家花树歌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埽。

君家兄弟不可当,列卿御史尚书郎。

朝回花底恒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

形式: 古风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形式: 古风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

不谢古名将,吾知徐太常。

年才三十馀,勇冠西南方。

顷曾策匹马,独出持两鎗。

虏骑无数来,见君不敢当。

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

卿月益清澄,将星转光芒。

复居少城北,遥对岷山阳。

车马日盈门,宾客常满堂。

曲池荫高树,小径穿丛篁。

江鸟飞入帘,山云来到床。

题诗芭蕉滑,对酒棕花香。

诸将射猎时,君在翰墨场。

圣主赏勋业,边城最辉光。

与我情绸缪,相知久芬芳。

忽作万里别,东归三峡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