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下曲七首(其一)

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

地使人心恶,风吹旗燄荒。

搜山得探卒,放火猎黄羊。

唯有南飞雁,声声断客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军队驻扎在隐蔽的阵势中,将领们指挥着沿河的守卫。
大地让人心生厌恶,风吹过旗帜,火焰摇曳显得荒凉。
搜查山林找到侦察兵,放火烧山以捕猎黄羊。
只有南飞的大雁,声声哀鸣触动旅人的愁肠。

注释

下营:驻扎营地。
遁甲:古代兵法中的阵势。
分帅:将领。
河隍:河流的守护神。
心恶:感到厌恶。
旗燄:燃烧的旗帜。
荒:荒凉。
搜山:搜寻山中。
探卒:侦察兵。
黄羊:指野生动物。
南飞雁:向南迁徙的大雁。
断客肠:触动旅人的情感,使其心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萧瑟氛围,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军事行动的描述,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两句写出了军队在边塞地带设置营寨、分兵把守的情景,其中“遁甲”指的是古代军事用语中的退却或隐藏,“分帅”则是分散将领的意思,这两句通过对军事行动的描绘,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

接下来的"地使人心恶,风吹旗燄荒",则是通过环境和自然现象来表达边塞地区的人心所受的影响。这里,“地使人心恶”可能暗示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对士兵心理的影响,而“风吹旗燄荒”则形象地描绘出战旗在狂野之中的飘扬,伴随着的是荒凉的景色和战争的迹象。

"搜山得探卒,放火猎黄羊"两句,转而描述了军队的侦察行动以及狩猎的情形。“搜山”表明士兵在山中搜寻敌踪,“得探卒”则可能是指找到了敌方的哨兵或斥候,而“放火猎黄羊”则展示了一种狩猎场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食物。

最后两句"唯有南飞雁,声声断客肠"则转向了对远行者情感的抒写。这里,“南飞雁”指的是大雁南迁的景象,而“声声断客肠”则是说这些雁鸣声触动了旅途中人的心肠,引发了思乡或孤独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和战争氛围的描写,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情感受的交织,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哀伤的情怀。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下曲七首(其二)

归去是何年,山连逻逤川。

苍黄曾战地,空阔养雕天。

旗插蒸沙堡,枪担卓槊泉。

萧条寒日落,号令彻穷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三)

虏寇日相持,如龙马不肥。

突围金甲破,趁贼铁枪飞。

汉月堂堂上,胡云惨惨微。

黄河冰已合,犹未送征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四)

南北惟堪恨,东西实可嗟。

常飞侵夏雪,何处有人家?

风刮阴山薄,河推大岸斜。

祗应寒夜梦,时见故园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五)

不是将军勇,胡兵岂易当。

雨曾淋火阵,箭又中金疮。

铁岭全无土,豺群亦有狼。

因思无战日,天子是陶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