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下曲七首(其三)

虏寇日相持,如龙马不肥。

突围金甲破,趁贼铁枪飞。

汉月堂堂上,胡云惨惨微。

黄河冰已合,犹未送征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敌军每日相持不下,如同龙马般坚韧不胖。
在突围战斗中,身穿金甲的战士突破重围,手持铁枪如飞一般攻击敌人。
在明亮的汉月照耀下,边塞的胡地乌云密布显得凄凉。
黄河已经结冰,但还未收到为出征将士准备的衣物。

注释

虏寇:敌军。
日:每日。
相持:对峙。
龙马:比喻勇猛的战士。
不肥:不显疲惫。
突围:突破包围。
金甲:金属铠甲。
破:突破。
铁枪:铁制长矛。
飞:快速移动。
汉月:明亮的汉族地区月亮,象征中原。
堂堂:光明磊落。
胡云:边塞地区的乌云。
惨惨微:阴暗凄凉。
黄河冰:黄河已经结冰。
合:冻结。
征衣:出征将士的衣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争的氛围,通过对比和对仗的手法,展现了军事上的紧张与自然景象的苍茫。

“虏寇日相持,如龙马不肥。”这一句表达了战事连绵不断,敌我双方僵持不下,而“如龙马不肥”则通过对比,暗示战争的艰难和士兵的疲惆。

“突围金甲破,趁贼铁枪飞。”这里描写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突围”指突然冲出包围,“金甲破”和“铁枪飞”则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紧迫。

“汉月堂堂上,胡云惨惨微。”这一句转换了景象,从战事转到自然环境,通过对比来强调边塞的荒凉与孤寂。汉月指的是边塞上的明月,而“胡云”则是指北方民族带来的云彩,“堂堂上”和“惨惨微”都在描绘一种广阔而又略带哀愁的情景。

“黄河冰已合,犹未送征衣。”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一种对归期的渴望与焦虑。黄河冰封,意味着冬日严寒,而“我”军中的人却还没有收到家里寄来的御寒衣物,这不仅反映了后勤补给的困难,也透露出士兵们对于温暖和家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自然、坚守与思乡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士兵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下曲七首(其四)

南北惟堪恨,东西实可嗟。

常飞侵夏雪,何处有人家?

风刮阴山薄,河推大岸斜。

祗应寒夜梦,时见故园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五)

不是将军勇,胡兵岂易当。

雨曾淋火阵,箭又中金疮。

铁岭全无土,豺群亦有狼。

因思无战日,天子是陶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六)

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

寒来知马疾,战后觉人凶。

烧逐飞蓬死,沙生毒雾浓。

谁能奏明主,功业已堪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七)

万战千征地,苍茫古塞门。

阴兵为客祟,恶酒发刀痕。

风落昆崙石,河崩苜蓿根。

将军更移帐,日日近西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