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下曲七首(其二)

归去是何年,山连逻逤川。

苍黄曾战地,空阔养雕天。

旗插蒸沙堡,枪担卓槊泉。

萧条寒日落,号令彻穷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回归是在哪一年呢,山峦连接着逻逤川。
这片土地曾经是战场,如今空旷让鹰翱翔在蓝天。
旗帜插在蒸热的沙堡上,枪械靠在清澈的泉水旁。
寒冷的日落显得萧瑟,号令响彻遥远的边境。

注释

归去:回归。
何年:哪一年。
山连逻逤川:山峦连接着逻逤川(古代地名)。
苍黄:荒芜、战后的。
曾战地:曾经是战场。
空阔:空旷。
养雕天:让鹰飞翔。
旗插:旗帜插在。
蒸沙堡:蒸热的沙堡(形容沙漠中的城堡)。
枪担:枪械倚靠。
卓槊泉:清澈的泉水。
萧条:冷清、衰败。
寒日落:寒冷的日落。
号令:命令。
彻穷边:响彻遥远的边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荒凉的边塞之地,回忆往昔征战时光的情景。开篇“归去是何年”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念,而“山连逻逤川”则形象地勾勒出边疆的地理环境。

“苍黄曾战地”、“空阔养雕天”两句,通过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战争过后的荒凉景象。先是苍黄的土地见证了过去的血战,而今朝却只剩下广袤无垠的天空和孤独的鹰鸟。

“旗插蒸沙堡”、“枪担卓槊泉”则描绘了边塞的戎马生涯,军旗在沙漠要塞上飘扬,兵器随着山泉间的战斗而显得沉重。

“萧条寒日落”、“号令彻穷边”两句,再次以冷清的景色和严肃的军令,传达了边关生活的艰辛与孤独。日暮时分的萧瑟气氛,以及军中严明的命令声,都是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状态的深刻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事变迁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边塞将士们孤独、寂寞而又坚守岗位的情怀。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下曲七首(其三)

虏寇日相持,如龙马不肥。

突围金甲破,趁贼铁枪飞。

汉月堂堂上,胡云惨惨微。

黄河冰已合,犹未送征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四)

南北惟堪恨,东西实可嗟。

常飞侵夏雪,何处有人家?

风刮阴山薄,河推大岸斜。

祗应寒夜梦,时见故园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五)

不是将军勇,胡兵岂易当。

雨曾淋火阵,箭又中金疮。

铁岭全无土,豺群亦有狼。

因思无战日,天子是陶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六)

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

寒来知马疾,战后觉人凶。

烧逐飞蓬死,沙生毒雾浓。

谁能奏明主,功业已堪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