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君素上人诗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贫穷的小巷只有秋天的草,高僧独自敲门来访。
我们像老朋友一样欢喜相逢,询问佛法却默然无语。
水因风起波浪,珍珠并非尘埃所能遮蔽它的光芒。
领悟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大道,这次告别并不令人伤感。

注释

穷巷:贫穷的小巷。
秋草:秋天的草。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扣门:敲门。
相欢:欢喜相逢。
旧识:老朋友。
问法:询问佛法。
无言:沉默不语。
水为风生浪:水因为风而生出波浪。
珠非尘可昏:珍珠不会被尘埃弄模糊。
悟来:领悟之后。
皆是道:都是大道。
此别:这次告别。
销魂:使人伤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超然物外的佛法交流。开篇"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秋草随风摇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荒废,而高僧则独立于尘世之外,专心致志地探求禅法。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表达了诗人与高僧之间超越语言的默契交流,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犹如老朋友重逢,心灵上的沟通更胜于语言的表达。他们探讨佛法已至一种境界,即使不用言语也能达到彼此心灵的相通。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则是用比喻手法来形容高僧的心性如同清澈见底的珠宝,不受外界尘埃的蒙蔽。水之所以起浪,是因为风的作用;而珠宝之所以明净,不为尘埃所染,正如高僧的心灵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悟到真理之后,发现一切都在佛法之中;而此次与高僧的告别,不会使心灵感到迷茫或痛苦,因为他们之间的情谊和对佛法的共同追求超越了生死离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禅宗思想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达观忘我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赠致仕滕庶子先辈

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

寿觞每使曾孙献,胜境长携众妓行。

矍铄据鞍时骋健,殷勤把酒尚多情。

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赠眼医婆罗门僧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

前年牧锦城,马蹋血泥行。

千里追戎首,三军许勇名。

残兵疑鹤唳,空垒辩乌声。

一误云中级,南游湘水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夔州窦员外使君见示悼妓诗顾余尝识之因命同作

前年曾见两鬟时,今日惊吟悼妓诗。

凤管学成知有籍,龙媒欲换叹无期。

空廊月照常行地,后院花开旧折枝。

寂寞鱼山青草里,何人更立智琼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