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

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

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

手巾花氎净,香帔稻畦成。

闻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

安知不来往,翻得似无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共同崇敬头陀僧的行为,忘记世俗的情感。
回首望去,皇宫如同双凤遥遥在望,相距仿佛只隔一声牛鸣。
佛法在空旷的林中讲述,心灵随着圣地变得宁静。
手中的擦汗布和袈裟洁净如新,稻田一片金黄,犹如编织的香帔。
听说邀请了同窗好友,期望共宿化城(佛教寓言中的理想国)。
怎能料定我们不来往,反而活得像没有生命一般。

注释

头陀行:指僧人修苦行的生活方式。
世谛情:世间的情欲与执着。
双凤阙:代指皇宫或朝廷。
一牛鸣:形容距离很近,仿佛只隔一声牛叫。
空林:空旷的森林,常指远离尘世的修行之地。
宝地:指佛教圣地。
手巾花氎:擦汗的手巾,这里形容僧人的生活用品洁净。
香帔:香气缭绕的衣饰,这里形容稻田的美丽景象。
同舍:同窗,同学。
宿化城:在化城过夜,比喻追求理想的境界。
化城:佛教故事中的幻化之城,象征理想的境界。
翻得:反而。
无生:没有生机,此处指生活无趣或无意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与友人共同游览方丈寺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赞赏。首句“共仰头陀行”展现了两人仰望天空,步履缓慢地在寺庙中漫步。紧接着,“能忘世谛情”则表明这份悠然自得的心境,让人暂时忘却尘世间的纷争与烦恼。

“回看双凤阙”一句,诗人回首时看到的是寺庙中高耸入云的双层楼阁—凤阙,它不仅是建筑之美,更象征着精神的高度。接下来的“相去一牛鸣”则透露出一丝离别的情愫,牛鸣声在空旷的山林间回荡,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伤。

“法向空林说”中,“法”字可理解为佛法或道法,诗人似乎在与自然交流,寻求心灵上的宁静。紧接着,“心随宝地平”表达了内心世界的平和安详,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

“手巾花氎净”描绘了一幅清雅的画面,诗人用手巾轻拂花瓣,感受到的是一种纯洁无瑕的美好。而“香帔稻畦成”则是对寺庙中佛事活动的描写,通过香帷和稻田的成熟,传达出一份祥和与丰收。

最后,“闻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表明诗人得知友人没有赴约,而自己则继续前往另一个目的地—化城。紧接着,“安知不来往,翻得似无生”则是对友人的不辞而别表示出一份理解和释然,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流转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宁静与美好之境的意境。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

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

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二)

浮空徒漫漫,汎有定悠悠。

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

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

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辀。

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

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灭相成无记,生心坐有求。

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山中示弟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韦侍郎山居

幸忝君子顾,遂陪尘外踪。

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良游盛簪绂,继迹多夔龙。

讵枉青门道,胡闻长乐钟。

清晨去朝谒,车马何从容。

形式: 排律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