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其五)

兀坐西窗每夕曛,空阶梧叶正纷纷。

到头旧友孤如月,过眼新知乱似云。

桑海千年原可续,蕉园一炬不堪闻。

蚍蜉撼树休相讶,狂瞽如今尽论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悲秋(其五)》由清代诗人钱曾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寂寥与感慨。首句“兀坐西窗每夕曛”,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独自坐在西窗下,夕阳西下时分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氛围。接着,“空阶梧叶正纷纷”一句,通过梧桐叶的飘落,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光流逝、万物凋零的自然规律。

“到头旧友孤如月,过眼新知乱似云”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旧友”比作“孤月”,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难以替代;而“新知”则被比作“乱云”,表达了对新交朋友的复杂情感,既有新鲜感也有稍纵即逝的忧虑。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桑海千年原可续,蕉园一炬不堪闻”两句,借用了历史典故,以“桑海”喻指历史的长河,表示时间的永恒与循环;而“蕉园一炬”则是对历史中某些瞬间毁灭性的事件的隐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生命无常的感慨。这两句诗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跳跃,既展示了对历史的敬畏,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最后,“蚍蜉撼树休相讶,狂瞽如今尽论文”两句,以小虫撼大树的微不足道来比喻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同时暗示了当前社会风气中对知识的追求与讨论。这里既有对现实的讽刺,也蕴含着对知识力量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友情、历史、人生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社会等多重层面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55)

钱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拜文烈士应符母舅旅殡

坏屋萧萧藓渍垣,狸窥灵几见人奔。

一杯愧作伊川祭,廿载难招楚国魂。

划地不磨空有血,叫天常醉愿无言。

青衫破帽栏干泪,深负当时国士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感旧一首为文应符母舅殉义而作

成仁取义是家尝,两代忠魂百代香。

留发未须钉挂脑,裹尸唯见血沾裳。

东林道学传儿尽,阁老身家共国亡。

泉下若知桑海事,也应同往叩穹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辛丑仲秋过母舅竹坞草堂,流连数日,赋得长句

兴到吟诗倦到眠,渭阳情切少周旋。

竹孙供饭堆盘玉,松子煎茶满壁烟。

地僻真成鹿门隐,心空合悟象王禅。

秋高水涸渔舟杳,始信桃源未是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赠江右施伟长一首

须眉历落舌纵横,讲武论文满座惊。

提笔杀人犹带血,杖藜哭世不闻声。

踢翻北斗身须见,吸尽西江气未平。

千古鲁连归海上,何人一矢躲聊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