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五日夜大雨梦莹中

希夷先生海门住,久不见之想眉宇。

梦中相见荔枝村,觉来一枕芭蕉雨。

行藏顾影应自笑,世事吞声不容数。

从欲若士为远游,莫作云中隐身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六月十五日夜大雨梦莹中》。诗中描绘了希夷先生隐居海门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对他的思念之情。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希夷先生的行踪与心境。

首句“希夷先生海门住”,点明了希夷先生的居住地,海门,暗示其远离尘嚣,隐居之处。接着“久不见之想眉宇”表达了诗人对希夷先生的思念之情,虽久未相见,但心中常念其容颜。

“梦中相见荔枝村,觉来一枕芭蕉雨”两句,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与希夷先生相聚于荔枝村,醒来却是一枕芭蕉雨,虚实相生,情感深沉。

“行藏顾影应自笑,世事吞声不容数”则表达了希夷先生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与自嘲,面对世事的无奈与不公,只能默默承受,无法诉说。

最后,“从欲若士为远游,莫作云中隐身去”一句,诗人以希夷先生为榜样,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其足迹,进行远游的决心,同时也劝告希夷先生不要隐居云中,应积极参与世间事务,有所作为。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无奈的感慨,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希夷先生的敬仰与怀念。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予作海棠诗曰一株柳外墙头见胜却千丛著雨时寓居百丈春晴上南原纵望万株浩如海追前诗之失言相随苾刍请记其事

□□积雨分阴晦,林光山色生精彩。

闲上南原看野棠,一川零乱红如海。

柳外一株何足道,戏语谤花今日悔。

道人请我重赋诗,仓卒烦词为删改。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山寺早秋

千本苍杉俱合抱,夕阴相映寒蝉噪。

残僧独归清入昼,秋色满庭浓可扫。

霜钟初歇月未生,但觉篝灯一点明。

阶除环佩走流水,楼阁诵经童子声。

形式: 古风

送僧归云岩

和气津津出眉宇,平生快活随缘住。

忆昨思山林下来,如今却向城中去。

燕子初飞帘幕风,海棠睡重清明雨。

重唱龙山诸佛机,红尘动处云成缕。

形式: 古风

至抚州崇仁县寄彭思禹奉议兄四首(其一)

去年岁饥民减口,晨无炊烟閒甑缶。

面馀菜色短气中,经营有钱易升斗。

抱孙买锄今岁丰,黄云?稏村村同。

东林鼓声是谁致,聪明慈惠陇西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