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

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

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

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嗟往事,空萧索。

怀新恨,又飘泊。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

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

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翻译

当年的老子,早已习惯了花前月下饮酒作乐。
在欢愉的地方,他穿着轻软的皮衣,宽松的腰带,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
明亮的月光下,楼阁中传来箫鼓声,梨花盛开的小院里,秋千轻轻摇曳。
他曾与谁一起痛饮,直到第五十三杯,面容如玉,感叹过去的美好时光已空寂落寞。
心中怀有新的遗憾,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然而这些年,他在等待什么,只有孤独陪伴。
海天相接,他凝视远方,山风夹杂着雨打湿了他的征衣。
此刻,瘦弱的马儿独自疾驰,他的心情恶劣无比。

注释

饱经惯:经历过很多,习以为常。
花期酒约:指赏花饮酒的约定。
轻裘缓带:形容衣着轻松随意。
绣鞍金络:装饰华丽的马鞍和金色的马具。
五三钟:泛指多杯酒。
颜如玉:形容人的容颜白皙如玉。
空萧索:形容空虚寂寞。
飘泊:四处流浪,没有定所。
幽独:孤独,寂寞。
情怀恶:心情恶劣,情绪低落。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满江红》,以个人的回忆和感慨为主题,展现了词人的豪放与哀愁并存的情感世界。开篇“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描绘了词人年轻时的豪放生活,饮酒赏花,轻松自在。接下来的“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欢乐的月下宴饮图景。

然而,词意转折,“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流露出词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如今孤独的对比,昔日的热闹与今日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嗟往事,空萧索”直接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失落感。接着,“怀新恨,又飘泊”揭示了词人内心的漂泊不定和新的遗憾。

“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通过自然景象,寓言了词人内心的迷茫和凄凉,以及对未来的忧虑。最后,“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以马的孤独形象映射出词人自身的孤独和悲苦心境,整首词情感深沉,充满了人生的沧桑感。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满江红(其二)山居即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其五)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其四)和杨民瞻送祐之弟还侍浮梁

尘土西风,便无限、凄凉行色。

还记取、明朝应恨,今宵轻别。

珠泪争垂华烛暗,雁行中断哀筝切。

看扁舟、幸自涩清溪,休催发。白首路,长亭仄。

千树柳,千丝结。怕行人西去,棹歌声阕。

黄卷莫教诗酒污,玉阶不信仙凡隔。

但从今、伴我又随君,佳哉月。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其八)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

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

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

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车马路,儿童泣。

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

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形式: 词牌: 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