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
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注释

春山:指春日山中。
相求:互相寻求。
伐木丁丁: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丁丁,伐木声。
涧道:山涧通道。
余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
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
石门:《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
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
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远害:避免祸害。
麋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
乘兴:兴会所至。
杳然:渺远貌。
迷出处:一作“迷去处”。
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
”虚舟:谓空无所系。
无人驾御的船只。
之子:这个人。
指张氏。
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
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
鳣发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
”。
发发:盛貌。
呦呦:象声词。
鹿鸣声。
杜酒:家酿的薄酒。
史传杜康造酒,故称。
张梨: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
”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隐居生活的诗作,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开篇“春山无伴独相求”,便设定了诗人孤独探寻自然之美的基调。紧接着“伐木丁丁山更幽”展现了作者在山中劳作的情景,同时也强化了山林深幽的氛围。

接下来的“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生动描绘了冬季山中的严寒和阳光的照射,通过对比冷暖,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温暖。诗人在此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象,更隐含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表达了诗人清高脱俗的品格,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和保护。这里的“金银气”暗指世间功名利禄,而“麋鹿游”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最后,“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则是诗人表达自己追随内心喜悦,任性漫步至不知所措之地。这里的“对君疑是泛虚舟”既可理解为与朋友相对而疑惑,也可能是诗人在自我对话中,对自己的行为持有疑问。

整首诗通过山林隐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内心对于自由和宁静生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

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

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题郑县亭子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其一)

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

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

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

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