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湖上新亭好,公来日出初。
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湖上新亭的美丽景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和深情讴歌。"湖上新亭好"直接点出了新亭的美好,它坐落在湖上,环境宜人。
"公来日出初"一句,则表明是在清晨公子到来时,太阳刚刚升起,光线柔和,整个景象充满了朝气与生机。这里的“公”字用得甚是恰当,既尊敬又亲切,体现了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
"水文浮枕簟"一句,通过对水面波纹(水文)的描写,传递出湖水清澈、平静的状态。"浮"字形象地表达了水波轻柔地覆盖在亭子的边缘。而“枕簟”则是古代用来装饰或休息用的垫子,这里借指新亭周围的环境,显示出诗人对细节的关注。
最后两句"瓦影荫龟鱼。"展示了更多自然之美的细节。“瓦影”指的是亭子的屋顶投射到水面上的影子,而“荫龟鱼”则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龟与鱼在瓦影下悠然自得。
整首诗通过对新亭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文化底蕴。
不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罫布畦堪数,枝分水莫寻。
鱼肥知已秀,鹤没觉初深。
非铸复非镕,泓澄忽此逢。
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嗟尔戎人莫惨然,湖南地近保生全。
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