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

德盛诸杨族,贤宜伯父家。

周姜职蘋藻,歜母事桑麻。

大邑移封近,阴堂去日赊。

空馀镜奁在,时出旧笄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德行昌盛的杨氏家族,伯父家中出了贤人。
周姜如同管理水草的官员,歜母则操持着农事。
家族封地迁徙到大城附近,母亲离世的日子渐行渐远。
只剩下镜子和发簪留存,不时唤起对过去的回忆。

注释

德盛:品德高尚。
诸杨族:杨氏家族。
贤:贤能。
伯父家:家族中的长者。
周姜:古代女子名,此处象征贤妻。
职:担任。
蘋藻:水草,象征清洁或祭祀。
歜母:歜,人名,此处指歜的母亲。
事:从事。
大邑:大城。
移封:迁移封地。
近:靠近。
阴堂:指墓地或祠堂。
去日赊:离世的日子渐行渐远。
空馀:只剩。
镜奁:装镜子的小盒子。
旧笄珈:旧发簪和头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他的伯母杨氏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亡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中首先赞美了杨氏家族的美德和她的贤良,将她比作周朝姜太公的职责在于管理祭祀中的蘋藻,暗示其在家中的重要地位和品德高尚。接着提到杨氏操持家务,勤劳如歜母(古代孝女),种植桑麻,体现了她的辛劳和贤惠。

诗人还提及杨氏曾居住的大邑因她的封赏而变得亲近,但随着她的离世,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阴堂(指家庭)显得格外寂静,暗示了家人的悲痛。最后,诗人以家中留存的镜奁和旧笄珈(饰品)作为物证,寄托对逝者的思念,这些日常用品见证了杨氏生前的点滴。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描绘杨氏的一生,展现了她的贤德与家庭的温馨,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思和敬仰。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亡嫂靖安君蒲氏挽词二首(其二)

宦游非不遂,流落自粗疏。

宗党半天末,存亡惊素书。

佳城东岭外,茂木故阡馀。

遥想千车送,临江涕满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亡嫂靖安君蒲氏挽词二首(其一)

家风足图史,妇德俨蘋蘩。

汤沐从夫宠,冠衣席弟恩。

克家传众子,有后庆多孙。

追养心何极,增封礼尚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其二)

约己心全小,宽民德有馀。

外家恩泽少,先后礼容虚。

原庙因前室,中朝避册书。

功名不胜纪,四谥叹犹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其一)

内治隆三世,尊临极九年。

神孙克负荷,大业付安全。

有道华夷靖,无心怨恶悛。

和熹盛东汉,从此不称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