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山引水二首(其二)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瀰瀰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茧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屋檐下的枯树枝触碰着荻草尖端,连绵起伏的山川消耗了您的饮水瓢。
清幽的泉水缓缓流过岩石缝隙,盆中的水像海潮般上涨。
我只欣赏它如湖边石头般的坚硬,又有谁能怜惜它曾来自灶火中的焦黑。
青色的悬崖上,寒冷的水流需要好的遮荫,但还缺少冬青树的幼苗生长。

注释

檐下:屋檐。
枯槎:枯树枝。
荻梢:荻草尖端。
迤逦:连绵起伏。
幽泉:清幽的泉水。
岩鼻:岩石缝隙。
盆水:盆中的水。
瀰瀰:形容水势盛大。
坚如湖上石:坚硬如湖边的石头。
灶中焦:来自灶火中的焦黑。
苍崖:青色的悬崖。
寒溜:寒冷的水流。
佳荫:好的遮荫。
冬青石茧苗:冬青树的幼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木山引水二首(其二)》。诗人通过描绘檐下枯槎与荻梢相触,山川蜿蜒映衬着取水的艰辛,形象地展现了引水工程的场景。"幽泉细细流岩鼻"写出了泉水从岩石缝隙中缓缓流出的细致画面,而"盆水瀰瀰涨海潮"则运用夸张手法,形容盆中的水仿佛涨起了海潮,表现了水量的充沛。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水源坚韧品质的喜爱,如同湖上石头般坚硬,即使来自灶火中的焦炭也值得珍惜。然而,他遗憾地指出,尽管有好泉源,但缺少的是能遮荫的苍崖和冬青石茧苗,暗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资源利用的深思,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王子立与迟等游陈家园桥败几不成行晚自酒务往见之明日雨作偶尔成咏

桃李城东近不遥,偶闻花发喜相邀。

断桥似欲妨佳思,好雨犹能借此朝。

随分开樽依绿草,偶然信马及馀瓢。

重来莫道无闲暇,紫燕黄鹂日渐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王子难龙图挽词

帝子乘鸾已列仙,遗芳留得众孙贤。

俊科蚤与寒儒竞,禁从终偿白发年。

辇路联镳惊往事,圃田回首泣新阡。

旧闻推历知天命,看熟黄粱定洒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王仲仪尚书挽词

谢公德业久弥新,幼度英奇也绝伦。

父子俱贤真不朽,功名自致岂相因。

边兵屡动思良将,廷论萧条忆诤臣。

青史世家它日事,新阡宿草倍沾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王度支陶挽词二首(其一)

风迹殊不昧,声名岂偶然。

长途催騄骥,爽气激鹰鹯。

薏苡成遗恨,松楸卜远年。

凄凉故吏尽,谁泣鬣封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