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二)玉女窗

岩窦有虚明,昽昽发晴晓。

真人无俦匹,窗下晨妆早。

门开秋雨入,室静长风扫。

绝迹杳难寻,朱颜未尝老。

形式: 古风

翻译

山岩的洞穴显得明亮,随着黎明的到来逐渐清晰。
真正的仙人无人能及,她在窗边早早地开始梳妆打扮。
秋雨滴落,门户开启,室内宁静,长风吹过。
想要寻找她的踪迹几乎不可能,她的容颜始终保持着青春不老。

注释

岩窦:山岩的洞穴。
虚明:明亮空旷。
昽昽:朦胧明亮。
晴晓:黎明。
真人:指仙人或得道之人。
俦匹:匹配,无人能及。
窗下:窗边。
晨妆:早晨的梳妆打扮。
门开:门户打开。
秋雨:秋季的雨水。
室静:室内安静。
长风:大风。
绝迹:踪迹全无。
杳:遥远、难以寻觅。
朱颜:红润的面色,代指青春容颜。
未尝:未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寺庙的宁静画面。"岩窦有虚明,昽昽发晴晓",诗人以岩穴的明亮洞口象征着清新的早晨,光线透过缝隙,朦胧而明亮。"真人无俦匹,窗下晨妆早",暗示了修行者或仙女般的清净生活,她独自在窗下早早地进行日常仪式,显得超凡脱俗。

"门开秋雨入,室静长风扫",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寂,秋雨轻轻洒入,室内只有长风吹过的声音,显得格外宁静。"绝迹杳难寻,朱颜未尝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青春常驻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整体来看,苏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妙觉寺清晨的静谧与神秘,以及对超然生活的理想化描绘,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崇尚。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一)石径

苍壁上参天,微径随流水。

聱牙石齿乱,纷薄黄叶委。

牵攀不得上,颠仆几将止。

勉强终此行,更老知难至。

形式: 古风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十)启母石

神夫化黄熊,神母化白石。

婴儿剖还父,涕泣何暇恤。

尔来三千岁,往事谁复识。

惟有少姨存,相望居二室。

形式: 古风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九)吴道子画四真君

浮埃古壁上,萧然四真人。

矫如云中鹤,犹若畏四邻。

坐令世俗士,自惭污浊身。

勿谓今所无,嵩少多隐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七)法华岩

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形式: 古风 押[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