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人洞中咏

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

年年山下人,长见骑白龙。

洞门黑无底,日夜唯雷风。

清斋将入时,戴星兼抱松。

石径阴且寒,地响知远钟。

似行山林外,闻叶履声重。

低碍更俯身,渐远昼夜同。

时时白蝙蝠,飞入茅衣中。

行久路转窄,静闻水淙淙。

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

形式: 古风

翻译

扁鹊成仙的地方,据说就在西南的山峰。
山下的居民年年都能见到,有人骑着白龙在飞翔。
洞穴的入口深黑无尽,日日夜夜只有雷鸣和狂风。
在清心寡欲中准备进入时,披星戴月还紧抱着松树。
石子小路阴暗又寒冷,远处的钟声似乎让地面都在震动。
感觉像在山林漫步,听到叶子被踩踏的厚重声音。
遇到低矮障碍要低头弯腰,越走远白天与黑夜变得相似。
不时有白蝙蝠飞来,钻进那麻布衣裳中。
行走许久道路渐渐变窄,静下来能听见潺潺流水声。
只希望能遇见一个人,带我找到那通往天宫的方向。

注释

扁鹊:古代名医,此处指得道成仙。
西南峰:指传说中的仙山位置。
山下人:居住在山脚的普通人。
骑白龙:象征神仙的出行方式。
洞门:指通往仙境的洞口。
黑无底:形容洞内深邃不可见。
雷风:自然界的雷鸣和风声,营造神秘氛围。
清斋: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
戴星:深夜时分,星星已出。
抱松:拥抱松树,表现与自然的亲近。
石径:山间的小路。
阴且寒:环境阴冷。
地响:地面因远处钟声震动的感觉。
远钟:远处寺庙的钟声。
行山林外:比喻走在非尘世的环境中。
叶履声重:脚步声沉重,可能因路面覆盖落叶。
低碍:路上的低矮障碍。
俯身:弯腰通过。
昼夜同:深入后难以分辨时间。
白蝙蝠:特殊的生物,增加神秘感。
茅衣中:穿的衣服,可能指修行人的简朴装束。
路转窄:路径越来越狭窄。
水淙淙:流水的声音,清晰可闻。
逢一人:希望遇到向导或仙人。
朝天宫:指天上的宫殿,象征仙境或理想境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仙者在深山中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对自然的亲近和超然世俗的追求。诗人通过“扁鹊得仙处”一句,直接揭示了主题,即探寻仙境的秘密。

"年年山下人,长见骑白龙"表达了仙境与尘世的隔绝,同时也透露了一丝神秘和超自然的气息。"洞门黑无底,日夜唯雷风"则强调了仙境的深邃莫测,以及那里的环境异常。

诗中“清斋将入时,戴星兼抱松”一句,不仅描绘了修行者在清晨进食前的准备,更表现出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宇宙的敬畏之心。"石径阴且寒,地响知远钟"则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寂静深邃的氛围。

接下来的“似行山林外,闻叶履声重”和“低碍更俯身,渐远昼夜同”两句,更是通过对声音和姿态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仙境中的一种宁静与专注。"时时白蝙蝠,飞入茅衣中"则增添了一丝生动性,展示了自然界生命活动的和谐。

最后,“行久路转窄,静闻水淙淙”表达了修仙者对内在世界探索的深度,而“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则是诗人对于与同道之人的渴望,以及通过修炼达到灵魂提升的愿景。

整首诗以其精致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仙境的美好想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70)

于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相关古诗词

宿西山修下元斋咏

幽人在何处,松桧深冥冥。

西峰望紫云,知处安期生。

沐浴溪水暖,新衣礼仙名。

脱屐入静堂,绕像随礼行。

碧纱笼寒灯,长幡缀金铃。

林下听法人,起坐枯叶声。

启奏修律仪,天曙山鸟鸣。

分行布菅茅,列坐满中庭。

持斋候撞钟,玉函散宝经。

焚香开卷时,照耀金室明。

投简石洞深,称过上帝灵。

学道能苦心,自古无不成。

形式: 古风

寄卢俨员外秋衣词

寄远空以心,心诚亦难知。

箧中有秋帛,裁作远客衣。

缝制虽女功,尺度手自持。

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

斜缝密且坚,游客多尘缁。

意欲都无言,浣濯耐岁时。

殷勤托行人,传语慎勿遗。

别来年已老,亦闻鬓成丝。

纵然更相逢,握手唯是悲。

所寄莫复弃,愿见长相思。

形式: 古风

悼孩子

年长始一男,心亦颇自娱。

生来岁未周,奄然却归无。

裸送不以衣,瘗埋于中衢。

乳母抱出门,所生亦随呼。

婴孩无哭仪,礼经不可踰。

亲戚相问时,抑悲空叹吁。

襁褓在旧床,每见立踟蹰。

静思益伤情,畏老为独夫。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形式: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