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出塞曲三首(其三)

回首陇山头,连天草木秋。

圣君应入梦,半路遣封侯。

水不担阴雪,柴令倒戍楼。

归来麟阁上,春色满皇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回首望去在陇山之巅,连绵的草木已染上秋意。
圣明的君主想必会梦到这一切,半路上就派遣使者封赏功臣。
流水不会承担阴暗的积雪,木柴却能支撑戍楼的倒塌。
归来时,我将登上麒麟阁,皇城中满是春天的景色。

注释

陇山:指陇右山地,古代中国的西部边疆。
连天:形容草木茂盛,一眼望不到头。
圣君:指有德行、英明的君主。
遣封侯:派遣使者封赏有功之人,这里指晋升或赐爵。
担:承受。
戍楼:守卫边疆的军事建筑。
麟阁:汉代宫殿中的一座阁楼,用于表彰功臣。
皇州:皇都,指京城。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军事生活的诗,语言质朴而富有意境。诗人通过“回首陇山头”开篇,展现了对远方山峦的眺望之情怀,而“连天草木秋”则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秋景的萧瑟与苍凉。

紧接着,“圣君应入梦”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君主的忠心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这里的“圣君”指的是唐朝的皇帝,而“半路遣封侯”则是说在边塞之地,即便是在远离都城的地方,也有官员被派遣前来巡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视与控制。

下两句“水不担阴雪,柴令倒戍楼”,生动地描绘了边塞严寒的气候和军营生活的艰辛。这里的“水不担阴雪”可能指的是河流结冰,而“柴令倒戍楼”则形象地表现出由于极度寒冷导致木结构建筑变形甚至倾塌的情况。

最后两句“归来麟阁上,春色满皇州”,诗人通过对比春日暖阳的回忆,与前文的严冬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和煦春光的向往以及对京城生活的怀念。这里的“归来”暗示着战争结束或任务完成后的归途,而“麟阁上”则是皇宫的代称,“春色满皇州”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与对内地温暖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上曲七首(其一)

幽并儿百万,百战未曾输。

蕃界已深入,将军仍远图。

月明风拔帐,碛暗鬼骑狐。

但有东归日,甘从筋力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二)

中军杀白马,白日祭苍苍。

号变旗幡乱,鼙乾草木黄。

朔云含冻雨,枯骨放妖光。

故国今何处,参差近鬼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三)

白雁兼羌笛,几年垂泪听。

阴风吹杀气,永日在青冥。

远戍秋添将,边烽夜杂星。

嫖姚头半白,犹自看兵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古塞上曲七首(其四)

久雨始无尘,边声四散闻。

浸河荒寨柱,吹角白头军。战马龁?草,乌鸢识阵云。

征人心力尽,枯骨更遭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