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茅山道中望冈阜西南来势若连环既赴三茅而尾北掷马上口占

千峰溧阳来,势若西南奔。

遥拱三茅峰,不敢迫至尊。

三茅如轩悬,次序俨弟昆。

正西辟夷涂,群仙之所门。

至今下泊官,往往弥旗幡。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千座山峰从溧阳延展而来,仿佛向西南疾驰而过。
它们远远地环绕着三茅峰,不敢靠近至高无上的尊者。
三茅峰如同悬挂的车盖,有序排列,如同兄弟一般。
正西方开辟了通天之路,这里是众仙的门户。
直到如今,仍有官员驻扎,旗帜飘扬,热闹非凡。

注释

千峰:众多山峰。
溧阳:地名,指溧阳地区。
势若:形势好像。
西南奔:向西南疾驰。
遥拱:远远环绕。
三茅峰:指特定的三座山峰。
不敢迫:不敢靠近。
至尊:至高无上的人或物。
如轩悬:像车盖悬挂。
俨弟昆:整齐有序,如同兄弟。
正西:正西方。
夷涂:通天之路。
群仙之所门:众仙的入口。
下泊官:驻扎的官员。
弥旗幡:旗帜飘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茅山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千峰溧阳来,势若西南奔”,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脉从溧阳方向蜿蜒而来,仿佛向西南疾驰的壮观景象。接下来,“遥拱三茅峰,不敢迫至尊”,形象地刻画了群峰对主峰三茅峰的崇敬和环绕,暗示了三茅峰的崇高地位。

“三茅如轩悬,次序俨弟昆”运用比喻,将三茅峰比作悬挂的车轩,形容其高耸且有序排列,如同兄弟般的序列。紧接着,“正西辟夷涂,群仙之所门”,点明了三茅峰在道教中的重要性,被认为是通往仙境的门户。

最后两句“至今下泊官,往往弥旗幡”,表达了茅山作为道教圣地,过往的官员常常在此驻足,举行仪式,旗帜飘扬,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历史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茅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意蕴,体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山水景色的赞美。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韩子温尚书以长句送江梅次韵

忆昔归田友麋鹿,雪里寻梅踏瑶玉。

巡檐屡作杜陵笑,穷路几为步兵哭。

忽逢绿衣鬓如云,歌舞醉人睡昏昏。

觉来但有风相袭,梦断初无香返魂。

岂知重见长安雪,喜极丰年箫鼓咽。

更读裴公东阁诗,仍分处士西湖月。

皎如玉树临我傍,幸同待漏靴满霜。

但愿和羹继先业,不辞草制搜枯肠。

形式: 古风

福寿院僧净皋写予及子中兄真求赞次子中韵

弟兄本自读儒书,晚外形骸付六如。

摩诘文殊俱默默,从教似我与非吾。

形式: 七言绝句

端午帖子(其三)太上皇后阁

得道本无为,加餐亦应时。

雕盘初荐冰,玉食更菹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静庵曾伯虞挽词

往闻郭林山,学易之指南。

艮斋从其子,议论青出蓝。

授徒兰溪上,妙理常穷探。

真旨传何人,著录推静庵。

称疾似玄晏,观复师老聃。

芸芸已归根,吊客无多谈。

形式: 古风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