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问(其二)封疆

九州皆有山镇兮,职方氏独先会稽。

射祥光于斗分兮,占星纪于天倪。

牵牛炳其初躔兮,届须女之七度。

少阳当其正位兮,为万物之洁齐。

南控引乎闽粤兮,北连亘乎钜海。

日出扶桑之东兮,风行浙河之西。

八山蜿其中蟠兮,罗千岩以为鄣。

三江汇而旁注兮,渺万壑以为溪。

洞天㟏岈以连云兮,俯九垠其如芥。

洪涛沸渭以拍天兮,轰三军之鼓鼙。

宅卧龙之岧峣兮,蠡城屹其环缭。

带平湖之浩㵿兮,云镜铸而天低。

辟陵门而四达兮,八风飒其递至。

飞翼楼而舞空兮,天门沈其可梯。

提封方数千里兮,运瓯吴于掌上。

七郡四十馀县兮,归中权之总提。

兹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

谅天地之设险兮,他郡宁得而攀跻。

客曰伟哉山川兮,信美矣其无慊。

然吾闻固国兮,不以山溪之险。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因的作品,名为《越问(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自然山川之美的描绘,表达了对疆土安全的关切和对国家稳固的期望。

“九州皆有山镇兮,职方氏独先会稽。”开篇即以宏大的视野,指出九州(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均有山川作为天然屏障,而职方氏在古代被认为是最早懂得利用地理环境防御边疆的人。

“射祥光于斗分兮,占星纪于天倪。”诗人通过观察星象变化来预测吉凶,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依赖和敬畏之心。

“牵牛炳其初躔兮,届须女之七度。”借用牵牛、织女两颗星宿的距离来形容天地间的广阔,这种宇宙观念在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

“少阳当其正位兮,为万物之洁齐。”这里少阳可能指的是太阳,即日出时所处的位置,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光明、清净的向往,以及万物之所以能生长发育的原因。

接下来的几句“南控引乎闽粤兮,北连亘乎钜海。日出扶桑之东兮,风行浙河之西。”则描绘了地理环境,其中提及南方的山脉延伸至闽粤,北方的山脉连接到大海,以及太阳在东方升起和风从西方吹来的景象。

“八山蜿其中蟠兮,罗千岩以为鄣。”这里所谓的“八山”可能是指某一地区众多的山峰,而“蜿其中蟠”则形容这些山脉相互缭绕、连绵不绝。

“三江汇而旁注兮,渺万壑以为溪。”通过对三江(未具体指明是哪三个江流)的描述,以及其与众多溪谷的联系,诗人展示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赏。

“洞天㟏岈以连云兮,俯九垠其如芥。”这里通过对山峦之高峻、云雾之缭绕,以及比喻山峰如同芥菜一般细小,以此来表达对自然之伟大和神秘的感受。

“洪涛沸渭以拍天兮,轰三军之鼓鼙。”则是对汹涌澎湃的巨浪声势与战鼓声响相结合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战争气氛的渲染。

“宅卧龙之岧峣兮,蠡城屹其环缭。”这里的“卧龙”可能是指某座山脉的形态,而“蠡城”则可能是一种地理形状,整句描绘了一处雄伟壮丽的地貌。

“带平湖之浩㵿兮,云镜铸而天低。”通过对广阔湖泊和天空中云层如同镜面般的反射,诗人表达了自然景观的美妙与神奇。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一片辽阔地带的描绘,从“辟陵门而四达兮,八风飒其递至。”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地理位置可能是一处交通要道,而“八风”则形容了自然界中的各种气息。

“飞翼楼而舞空兮,天门沈其可梯。”通过对高耸入云的楼阁和通往天际的阶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触摸神秘的愿望。

“提封方数千里兮,运瓯吴于掌上。”这里则是对疆土范围的描述,以及对国家权力的象征性表述。

“七郡四十馀县兮,归中权之总提。”诗人通过具体的地理行政区划,展示了对国家管理体系的了解和尊重。

“兹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这里所谓的大都会可能是指某一重要城市,而“为九牧之冠冕”则表明这个城市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最后,“谅天地之设险兮,他郡宁得而攀跻。”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其他郡县是否能够像这样拥有如此险峻的地理优势,从而保障安全。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深厚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出对国家边疆安宁的关切,以及对自然山川之美景的无限赞赏。

收录诗词(15)

孙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越问(其十)神仙

阳明太元之天兮,乃群仙之所游。

有金堂与玉室兮,挹方丈与瀛洲。

伯经得道□泉兮,乘云气于木杪。

仙公韬光丹井兮,发函书于船头。

骑青骡以入市兮,蓟子训之卖药。

切鲻鱼以作脍兮,介元则之垂钩。

弘景寄迹钓槎兮,隐吏栖于梅市。

广信驾龙白日兮,羽人萃于丹丘。

撷芝草以为侣兮,左元放之金液。

餐桂屑而饮水兮,范少伯之扁舟。

炼日精以回形兮,虞翁色若婴孺。

位上清而标籍兮,思玄迹混俗流。

严青能服石髓兮,终断谷而轻举。

伯阳炼成神丹兮,虽蜕形而不留。

御天风而上征兮,与日月以齐寿。

皆地胜之所招兮,举尘寰而少仇。

客曰神仙信有兮,特秘怪而难求。

吾闻越多隐君子兮,试详言而旁搜。

形式:

越问(其十一)隐逸

谢隐士当少微兮,精神见乎天文。

严子陵应客星兮,光芒动夫至尊。

居剡下以高洁兮,戴安道之父子。

游嵩岳以偕隐兮,孔述睿之弟昆。

却米饷而不受兮,朱百年之夫妇。

受肥遁以就闲兮,阮万龄之祖孙。

闭蓬户以观书兮,淳之栖于穷岫。

轻白璧而不盼兮,景齐隐于日门。

扣药船而引声兮,歌竞传于仲御。

渔镜湖以赋诗兮,岛尚号于方干。

黄公列乎四皓兮,成定储之羽翼。

嵇康侪于七贤兮,著养生之至言。

王子猷咏招隐兮,爱山阴之竹种。

谢灵运赋山居兮,采地黄为溪荪。

著貂裘坐岩石兮,弘之志不在钓。

袘豹席与棕桥兮,志和岂羡回轩。

彼皆不事王侯兮,以高尚而辟世。

亦地气之所钟兮,多秀水与名山。

客曰士各有志兮,斯固古之逸民。

夫何欲洁其身兮,弗念君臣之大伦。

形式:

越问(其十三)舜禹

帝舜生于姚丘兮,地近夷而居东。

母握登感天瑞兮,漾祥光于大虹。

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

二女降于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

大禹巡于釜山兮,会群臣而计功。

执玉帛者万国兮,戮后至之防风。

托菲饮以名泉兮,凿了溪而宅土。

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

望邑名夫虞姚兮,山灵护夫禹穴。

俨庙貌于千古兮,遗化被于无穷。

繄帝王之所在兮,宜风俗之近古。

习孝悌与勤俭兮,亦好逊而上忠。

客曰于戏大哉兮,又何可以比隆。

然有为者亦若是兮,岂无与舜禹之事同。

形式:

越问(其九)越纸

繄剡藤之为纸兮,品居上者有三。

盖筱簜之变化兮,非藤楮之可参。

在晋而名侧理兮,储郡库以九万。

曰姚黄今最显兮,蒙诗翁之赏谈。

加越石以万杵兮,光色透于金版。

近不数夫杭由兮,远孰称夫池茧。

半山爱其短样兮,东坡耆夫竹展。

薛君封以千户兮,元章用司笔砚。

数其德有五兮,以缜滑而为首。

发墨养笔锋兮,性不蠹而耐久。

惜昌黎之未见兮,姓先生而为楮。

使元舆之及知兮,又何悲剡藤之有。

客曰美哉越纸兮,有大造于斯文。

然世方好纸而玉兮,又乌知乎此君。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