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初旭湿霜痕,溪流缓复奔。
路因频到熟,心待旧交论。
山势随村曲,窑烟接海昏。
知君多善教,所至俗还敦。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霜露未干,阳光初照的自然景象,溪水缓缓流淌后又急促奔腾的动态美。诗人通过“路因频到熟”表达了对常来之地的熟悉感,以及与老友相聚时的亲切交谈期待。接着,“山势随村曲,窑烟接海昏”两句,以山峦蜿蜒、村落曲折,以及窑烟与海面相接的景象,展现了广阔而宁静的乡村风光。最后,“知君多善教,所至俗还敦”则表达了对对方品德高尚、善于教导的赞美,以及对其影响下地方风俗淳朴的肯定。
整体而言,此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和谐的人文环境,也蕴含了对友情、道德修养及社会风气的颂扬,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不详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闻说幽居僻,仙鬟翠崦南。
阳坡饶美木,曲涧会澄潭。
问俗何方古,藏名此地堪。
深期带经往,清夜拥炉谭。
野性便时弃,虚名耻世闻。
目缘多虑暗,志为好奇分。
傍日翻书卷,临池写练裙。
思君同雅兴,搔首诵停云。
混俗非真隐,深居学避嚣。
看云山映竹,坐石水通潮。
道胜贫何病,神完趣独超。
遗经对千古,意颇似闻韶。
草没阶前石,云连户外山。
位居人下拙,身在病中闲。
出处多难事,逢迎有瘦颜。
仰看双白鹤,暮向远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