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幽山悲旧桂,长坂怆馀兰。
地底孤灯冷,泉中一镜寒。
铭旌门客送,骑吹路人看。
漫作琉璃碗,淮王误合丹。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哀伤和孤寂的情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幽山悲旧桂"中的"旧桂"可能指的是古时留下的桂树,它不仅是岁月沧桑的见证,也承载着往昔的记忆和情感。"长坂怆馀兰"则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哀愁,"馀兰"通常指的是稀少难寻的兰花,这里象征着难以重现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地底孤灯冷,泉中一镜寒"更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有些凄凉的情境。"地底孤灯冷"可能是指深夜时分,连星辰都已寂灭,只剩下一点微弱的光亮;"泉中一镜寒"则形象地描绘了山间清泉如同一面明镜,反射出周遭环境的静谧与寒冷。
"铭旌门客送,骑吹路人看"中的"铭旌"可能是指古代的门禁,"门客"则是来访之人,而"骑吹路人看"则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刻的孤独感受。这里的"骑吹"可能是指远行的人乘坐马匹,扬尘而去,留下的是路人的目送。
最后两句"漫作琉璃碗,淮王误合丹"则充满了神话色彩。"漫作琉璃碗"可能是在形容一种精致的工艺品,而"淮王误合丹"中的"淮王"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追求长生不老的君主,"误合丹"则表达了对于永恒与梦想的渴望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情绪。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于超越时空、追求永恒的渴望和无奈。
不详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腊月江上煖,南桥新柳枝。
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
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官舍临江口,滩声人惯闻。
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
且欲寻方士,无心恋使君。
异乡何可住,况复久离群。
万里来又去,三湘东复西。
别多人换鬓,行远马穿蹄。
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
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