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挽歌

幽山悲旧桂,长坂怆馀兰。

地底孤灯冷,泉中一镜寒。

铭旌门客送,骑吹路人看。

漫作琉璃碗,淮王误合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在幽静的山中,古老的桂花引人哀伤,漫长的坡道上,残留的兰花令人悲怆。
地下的孤灯显得格外清冷,泉水之中仿佛藏着一面寒冷的镜子。
葬礼上的铭旌由门客护送,送葬队伍中的乐声引得路人观看。
随意制作的琉璃碗,像那淮南王误合的仙丹。

注释

幽山:寂静偏远的山。
悲旧桂:为过去的桂花感到悲伤,比喻对往事的哀愁。
长坂:长长的坡道。
怆馀兰:对剩下的兰花感到凄凉。
地底:地下。
孤灯:孤单的灯火,象征孤独与冷清。
泉中:泉水之中。
一镜寒:比喻泉水清澈如寒冰之镜。
铭旌:葬礼上的一种旗幡,上书死者官阶、姓名等,用以引魂。
门客:指依附于贵族家门的食客。
骑吹:古代随葬仪仗中的一种吹奏乐队。
路人:过路的人,泛指旁观者。
漫作:随意制作,不经意间制成。
琉璃碗:透明美丽的碗,这里比喻虚幻不实之物。
淮王:指汉代淮南王刘安,有炼丹求仙的传说。
误合丹:误合仙丹,比喻因错误行为导致的不幸结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哀伤和孤寂的情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幽山悲旧桂"中的"旧桂"可能指的是古时留下的桂树,它不仅是岁月沧桑的见证,也承载着往昔的记忆和情感。"长坂怆馀兰"则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哀愁,"馀兰"通常指的是稀少难寻的兰花,这里象征着难以重现的美好时光。

接下来的"地底孤灯冷,泉中一镜寒"更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有些凄凉的情境。"地底孤灯冷"可能是指深夜时分,连星辰都已寂灭,只剩下一点微弱的光亮;"泉中一镜寒"则形象地描绘了山间清泉如同一面明镜,反射出周遭环境的静谧与寒冷。

"铭旌门客送,骑吹路人看"中的"铭旌"可能是指古代的门禁,"门客"则是来访之人,而"骑吹路人看"则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刻的孤独感受。这里的"骑吹"可能是指远行的人乘坐马匹,扬尘而去,留下的是路人的目送。

最后两句"漫作琉璃碗,淮王误合丹"则充满了神话色彩。"漫作琉璃碗"可能是在形容一种精致的工艺品,而"淮王误合丹"中的"淮王"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追求长生不老的君主,"误合丹"则表达了对于永恒与梦想的渴望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情绪。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于超越时空、追求永恒的渴望和无奈。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江上春叹

腊月江上煖,南桥新柳枝。

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

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江行夜宿龙吼滩临眺思峨眉隐者兼寄幕中诸公

官舍临江口,滩声人惯闻。

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

且欲寻方士,无心恋使君。

异乡何可住,况复久离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祁四再赴江南别诗

万里来又去,三湘东复西。

别多人换鬓,行远马穿蹄。

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

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