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二首(其二)

竟日声萧飒,兼风不暂阑。

竹窗秋睡美,荻浦夜渔寒。

地僻苔生易,林疏鸟宿难。

谁知苦吟者,坐听一灯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整日里竹叶声萧瑟,即使有风也难以停歇。
在秋日的竹窗下,我沉睡得如此甜美;夜晚在芦苇岸边捕鱼,寒意透骨。
因为地方偏僻,青苔滋生得快,树林稀疏,鸟儿很难找到栖息之处。
又有谁知道,我这个苦读诗书的人,正坐着聆听那盏孤灯摇曳的微光。

注释

竟日:整天。
萧飒:形容声音凄凉。
兼风:连同风声。
暂阑:暂时停止。
竹窗:竹制窗户。
秋睡美:秋天的睡眠特别舒适。
荻浦:长满荻草的河岸。
渔寒:捕鱼时感到寒冷。
地僻:地方偏僻。
苔生易:青苔生长迅速。
林疏:树林稀疏。
鸟宿难:鸟儿难以找到栖息的地方。
苦吟者:刻苦吟诗的人。
坐听:坐着聆听。
一灯残:一盏快要熄灭的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时节的寂静与孤独氛围。开篇“竟日声萧飒,兼风不暂阑”两句,以细雨和微风营造出一种持续不断但又不急不徐的秋意。这里的“竟日”意味着整日都是这样的气氛,“声萧飒”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里那种特有的凉爽感觉,而“兼风不暂阑”则更深化了这种感觉,使人感到时间仿佛在这细雨和微风中静止。

接下来的“竹窗秋睡美,荻浦夜渔寒”两句,则从视觉与感受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竹窗前的秋日午睡是那么舒适,而远处荻浦之滨夜晚捕鱼的人却只能感受到深秋的彻骨寒冷。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情境,既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安逸与自在,同时也反衬出了外界的艰辛与孤寂。

“地僻苔生易,林疏鸟宿难”这两句,则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在偏远的地带,苔藓容易滋生,而稀疏的树林却让鸟儿寻找栖息之所变得困难。这不仅是对秋天自然界的一个写照,也隐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感慨——在这个季节,生命力与希望似乎都变得脆弱和稀缺。

最后,“谁知苦吟者,坐听一灯残”这两句,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昏黄的灯光下,聆听着时间流逝的声音,他所承受的孤寂与辛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不仅是对诗人自身处境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苦楚和挣扎,都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最为明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我安慰,是一首充满深意且富有哲理的抒情之作。

收录诗词(310)

李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字:有中
  • 籍贯:江西九江

相关古诗词

览友人卷

新诗开卷处,造化竭精英。

雪霁楚山碧,月高湘水清。

初吟尘虑息,再味古风生。

自此寰区内,喧腾二雅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贻庐山清溪观王尊师

霞帔星冠复杖藜,积年修鍊住灵溪。

松轩睡觉冷云起,石磴坐来春日西。

采药每寻岩径远,弹琴常到月轮低。

鼎中龙虎功成后,海上三山去不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贻毗陵正勤禅院奉长老

随缘驻瓶锡,心已悟无生。

默坐烟霞散,闲观水月明。

竹深风倍冷,堂迥磬偏清。

愿作传灯者,忘言学净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人南游

浪迹天涯去,南荒必动情。

草青虞帝庙,云暗夜郎城。

越鸟惊乡梦,蛮风解宿酲。

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