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

野叟从何来,被褐持短筇。

入门但索饭,竟坐无礼容。

见予手执管,敢问是何虫。

三王与五帝,全不著其胸。

一字未曾识,安知拙与工。

予因悔读书,山居亦匆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与一位老农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哲理意味。诗中的老农质朴无华,对知识和学问持有怀疑态度,而诗人则反思了自己读书的意义。

首句“野叟从何来,被褐持短筇”,描绘了老农的朴素形象,他身着粗布衣裳,手持竹杖,从远处而来。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与诗人所处的山居环境形成对比,暗示了两种不同生活哲学的碰撞。

“入门但索饭,竟坐无礼容”描述了老农进入屋内后,只求食物,没有礼貌地坐下。这一细节体现了老农的直率和对礼节的忽视,与诗人可能期待的客套形成了鲜明对比。

“见予手执管,敢问是何虫”中,老农看到诗人手中拿着笔,好奇地询问那是什么昆虫。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误会,展现了老农对知识的无知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三王与五帝,全不著其胸”意味着老农不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这反映了他对传统知识体系的漠视,也可能是对这些知识的实用性持怀疑态度。

“一字未曾识,安知拙与工”表达了老农虽然不识字,却并不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或行为拙劣的观点。这反映出一种对知识价值的重新思考,强调了生活的实际意义可能超越了书本知识。

“予因悔读书,山居亦匆匆”是诗人对自身读书经历的反思,以及对自己在山居生活中时间紧迫感的感慨。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于追求知识与享受自然之间平衡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老农与诗人的对话,探讨了知识、生活实践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它以一种平实而富有哲理的方式,展现了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偶述

人世难区区,圣谟安可恃。

收拾万古心,深入尘坌里。

戏谑岂予善,宛转亦非意。

和光豺虎间,缄泪盈腹笥。

屈舒无一可,呼吸逼神忌。

所以恣馀习,狂吟不能已。

形式: 古风

客至

裘轻马复肥,白日自光显。

儿童口啧啧,道傍谁不羡。

岂意到山来,山老如未见。

不是轻富贵,从未厌贫贱。

始悟人汝骄,多因汝眼浅。

形式: 古风

借书四首(其一)

云雾难遮眼,言借古人书。

信手展残帙,心颜忽已愉。

人各适其适,积习宁顿除。

平生无所争,所争蠹之馀。

形式: 古风

借书四首(其二)

上下几千载,治乱非一途。

或时草木欣,日月光庭除。

或时鬼神哭,阴雾惨不舒。

古笑我亦笑,古吁我亦吁。

哀乐岂有常,掩卷乃寂如。

始知得与失,古今只须臾。

我心本洞然,天地还清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