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

羌胡据西州,近甸无边城。

山东收税租,养我防塞兵。

胡骑来无时,居人常震惊。

嗟我五陵间,农者罢耘耕。

边头多杀伤,士卒难全形。

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生男不能养,惧身有姓名。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

形式: 古风

翻译

胡人占据着西部州郡,附近的边境城市没有尽头。
在崤山以东地区征收赋税和租税,供养我们防御边塞的士兵。
胡人的骑兵时常侵袭,居民们常常惊恐不安。
唉,在五陵之间的我们,农民停止了耕作。
边境频繁发生战斗,士兵伤亡惨重,难以保全身体。
郡县征调壮丁服役,男子们纷纷被征召出征。
生下男孩却无法养育,只因害怕自身卷入战乱有姓名留下。
好马不会忘记喂食,忠诚的人不会苟且偷生。
我们的愿望是消除国家的灾难,期盼再次迎来天下太平。

注释

羌胡:指胡人。
据:占据。
西州:西部州郡。
近甸:附近边境。
无边城:没有尽头的城市。
山东:崤山以东。
税租:赋税和租税。
养:养育。
防塞兵:防御边塞的士兵。
胡骑:胡人的骑兵。
居人:居民。
震惊:惊恐不安。
五陵间:五陵地区。
农者:农民。
罢耘耕:停止耕作。
边头:边境。
杀伤:伤亡。
士卒:士兵。
全形:保全身体。
郡县:地方行政区域。
发丁役:征调壮丁。
征行:出征。
生男:生下男孩。
姓名:留下姓名。
良马:好马。
秣:喂食。
烈士:忠诚的人。
苟营:苟且偷生。
除国难:消除国家灾难。
天下平:天下太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艰苦生活和战争带来的灾难。开篇两句“羌胡据西州,近甸无边城”直白地表达了边疆地区被外族占据,没有坚固的城池可以依赖,从而反映出当时边防的脆弱状态。

接着,“山东收税租,养我防塞兵”一句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内地的丰饶与边塞军人的艰辛,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山东地区的赋税。"胡骑来无时,居人常震惊"则描绘出边疆居民生活在恐惧之中,随时都可能遭受敌兵的侵袭。

诗人通过“嗟我五陵间,农者罢耘耕”表达了对农业生产受到破坏的哀叹,同时也反映出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痛苦。"边头多杀伤,士卒难全形"则直接描绘了战乱中的血腥和死亡,军人的生命如同草芥。

“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一句展示了政府对兵源的无情索取,使得家中男丁不得不离乡出征。而“生男不能养,惧身有姓名”则深刻揭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绝望,即便是有了男孩,也无法保证他们能活下来,这种恐惧甚至让人害怕自己和孩子都有名字,因为名字意味着可能成为战乱中的牺牲品。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这两句则表现出了对英雄将士的赞颂,他们在战争中英勇献身,不为个人名利所动。最后,“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期望,希望能够消除国家的困难,再次迎来太平盛世。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边疆地区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别于鹄

离灯及晨辉,行人起复思。

出门两相顾,青山路逶迤。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别段生

与子骨肉亲,愿言长相随。

况离父母傍,从我学书诗。

同在道路间,讲论亦未亏。

为文于我前,日夕生光仪。

行役多疾疚,赖此相扶持。

贫贱事难拘,今日有别离。

我去秦城中,子留汴水湄。

离情两飘断,不异风中丝。

幼年独为客,举动难得宜。

努力自修励,常如见我时。

送我登山冈,再拜问还期。

还期在新年,勿怨欢会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吴宫怨

吴宫四面秋江水,江清露白芙蓉死。

吴王醉后欲更衣,座上美人娇不起。

宫中千门复万户,君恩反覆谁能数。

君心与妾既不同,徒向君前作歌舞。

茱萸满宫红实垂,秋风袅袅生繁枝。

姑苏台上夕燕罢,佗人侍寝还独归。

白日在天光在地,君今那得长相弃。

形式: 古风

怀友

人生有行役,谁能如草木。

别离感中怀,乃为我桎梏。

百年受命短,光景良不足。

念我别离者,愿怀日月促。

平地施道路,车马往不复。

空知为良田,秋望禾黍熟。

端居无俦侣,日夜祷耳目。

立身难自觉,常恐忧与辱。

穷贱无闲暇,疾痛多嗜欲。

我思携手人,逍遥任心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