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泉

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

烹茗僧誇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拄着拐杖慢慢走上这座山,拨开云雾寻找小径,心情轻松愉快。
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人在这里凿出了深井,种出的菱角花已经无法计数。
煮茶的僧人夸赞茶水如雪般清澈,修炼丹药的人已化为仙骨。
当年陆羽虽有收集名泉的雅趣,却遗漏了这安平的一片泉源。

注释

策杖:拄杖而行。
徐徐:慢慢地。
凿开海眼:指开凿深井。
种出菱花:种植菱角。
烹茗:煮茶。
瓯泛雪:形容茶水清澈如雪。
炼丹人:修炼丹药的人。
陆羽:唐朝著名茶学家。
安平一片泉:指某个地方的泉水。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山中漫步的景象和心境。"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表明诗人手持禅杖,在这座山上缓慢行走,不断地掀开云雾寻找小路,内心充满了轻松自在的快乐。这里不仅写出了自然景物,更透露出诗人的超脱和自由。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则是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凿开海眼"可能指的是某个古人或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有着非凡的能力,能够洞察一切,而"知何代"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历史的好奇和探究。"种出菱花不计年"则是一种超脱世俗对时间流逝无常的态度,菱角代表了一种自然生长,不受世间时光的影响。

接下来的"烹茗僧誇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则是对宗教修行的一种描绘。"烹茗僧"可能指的是僧人在深山中品茶,"誇瓯泛雪"则是在强调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而"炼丹人化骨成仙"则是道家修炼成仙的象征,通过炼丹和内心的修为,最终达到肉身脱变成仙的境界。

最后两句"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则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当年陆羽"指的是唐代茶圣陆羽,而"空收拾"可能是说陆羽曾经在这里品鉴过茶,但如今只留下了遗迹和传说。"遗却安平一片泉"则是在表明诗人对于这个地方的留恋,安平泉成为了记忆中的一片净土。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更融入了对历史、宗教修行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集哲理与艺术于一身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赠张刁二老

两邦山水未凄凉,二老风流总健强。

共成一百七十岁,各饮三万六千觞。

藏春坞里莺花闹,仁寿桥边日月长。

惟有诗人被磨折,金钗零落不成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与之语,漠然不甚对。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作诗题其壁

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

读书尝闭户,客至不举头。

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

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

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

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

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

所遇孰非梦,事过吾何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听僧昭素琴

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形式: 古风

僧惠勤初罢僧职

轩轩青田鹤,郁郁在樊笼。

既为物所縻,遂与吾辈同。

今来始谢去,万事一笑空。

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

清风入齿牙,出语如风松。

霜髭茁病骨,饥坐听午钟。

非诗能穷人,穷者诗乃工。

此语信不妄,吾闻诸醉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