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僧昭素琴

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形式: 古风

翻译

至和的声音没有争夺,至平的气息没有压抑。
听不出那微妙的旋律,它究竟来自哪里呢?
它消散了我的不平之气,洗涤了我内心的不和谐。
虽然我的心知道它的存在,但仍能听到这微弱的吟唱。

注释

至和:极和谐,没有冲突。
按抑:压制,抑制。
微妙:难以察觉的,精细的。
究竟:到底,来源。
散:消散,解除。
不和心:不平静的心。
尚复:仍然,还。
微吟:微弱的吟唱。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的《听僧昭素琴》,表达了对音乐之美的感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中的“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描绘了一种和谐、宁静而又不失力量的声音美,这种声音既没有过度的装饰也没有强迫的压抑,是一种自然流露的艺术境界。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美妙声音来源的好奇和不解,它如同天籁之音,让人感到神秘而难以捉摸。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则显示了音乐对于调节心绪、缓解情绪的作用。诗人通过聆听这美妙的声音,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最后,“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艺术体验的珍视和回味,他的心中明白这一刻的存在是宝贵的,因此还要再次轻声吟咏,品味这份美好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他对生活中的艺术享受的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僧惠勤初罢僧职

轩轩青田鹤,郁郁在樊笼。

既为物所縻,遂与吾辈同。

今来始谢去,万事一笑空。

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

清风入齿牙,出语如风松。

霜髭茁病骨,饥坐听午钟。

非诗能穷人,穷者诗乃工。

此语信不妄,吾闻诸醉翁。

形式: 古风

游灵隐高峰塔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海会寺清心堂

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摩尚求心。

此堂不说有清浊,游客自观随浅深。

两岁频为山水役,一溪长照雪霜侵。

纷纷无补竟何事,惭愧高人闭户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