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北渚风生禾叶秋,洞庭波起夕阳收。
楚人临水为谁立,帝子隔烟相对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江景图画,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北渚风生禾叶秋"一句,以轻柔的笔触勾勒出初秋时节北岸的微风,吹拂着成熟的稻谷,这是对丰收景象的一种描写,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秋天的感受。
"洞庭波起夕阳收"则将视角转向湖泊,洞庭湖在傍晚时分波光粼粼,夕阳的余晖洒落其间,水面上波纹荡漾,这不仅是景色描写,更有着日暮思家之情。
"楚人临水为谁立"一句,诗人设身处地,以"楚人"自称,站在水边,或许是在追忆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是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留恋。这里的"为谁立"显得既含糊又深长,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最后一句"帝子隔烟相对愁",则是诗人以"帝子"自指,表达了自己与亲人或故土之间因为烟霭(可能是自然之霭,也可以理解为世事变迁)而无法相见的深切愁绪。这里的"隔烟相对"既描写了空间上的隔阂,更映射出心灵上的孤独与怀念。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感伤之情,以及对于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历史文化的回响,使得这简短的四句诗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不详
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秋云无复似春浓,天地何人到此穷。
斜日淡烟今古恨,如何都付与孤鸿。
四野秋风交敝庐,时平不用蔺相如。
有人来问生涯事,指点蓑衣学钓鱼。
形骸攲仄面皮黄,破屋三间号柳塘。
自大暑来真畏暑,到微凉处便知凉。
皂盖朱轓练水滨,春生秋杀总精神。
须知爱士何曾泛,屈指应无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