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寺老僧不遇书壁

寂寂复寂寂,门前苔藓积。

巾钵定何之,禅房封屈膝。

蛛丝网窗户,蜗涎篆墙壁。

欲去重迟留,空中望归锡。

形式: 古风

翻译

寂静又寂静,门前青苔厚积。
僧人的头巾和饭钵要去向何方?禅房里他屈膝而坐冥想。
窗户上挂满了蜘蛛网,墙壁上爬满了蜗牛的痕迹。
想要离去却又犹豫不决,他在空中期盼着远方的锡杖声。

注释

寂寂:形容非常安静。
苔藓:一种绿色植物,常在潮湿或阴暗处生长。
巾钵:僧人用来包裹头巾和盛食物的器具。
禅房:僧人修行的地方。
屈膝:弯曲膝盖,表示静坐或谦卑。
蛛丝:蜘蛛的丝线。
蜗涎:蜗牛分泌的黏液。
归锡:僧人的锡杖,象征着回归或传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对古寺的参访和内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禅意。

"寂寂复寂寂,门前苔藓积" 的开篇,已经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古寺深巢、人迹罕至的画面。这里的“寂寂”形容了寺庙的宁静与安详,而“门前苔藓积”则透露出时间的悠长和人间的冷落。

接下来的"巾钵定何之,禅房封屈膝",更深入地描绘了一位僧人的修行生活。这里的“巾钵”是佛教中的用具,而“禅房封屈膝”则表明僧人长时间地坐在禅房中修炼。

"蛛丝网窗户,蜗涎篆墙壁" 这两句,则通过蛛网和蜗涎来强化了寺庙被时间遗忘的氛围。这些细节不仅描绘出环境的荒凉,更隐喻着世事的无常。

最后的"欲去重迟留,空中望归锡",则流露出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寺庙的留恋。这里的“空中望”表现了诗人对于远方的眺望,以及内心的不舍与牵挂。

整首诗通过对古寺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僧人的生活状态的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宁静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无限留恋。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贞女吟

身外无一簪,何以供铅华。

饰行不饰容,浊水白藕花。

藕心乱如丝,妾心圆如珠。

丝乱端绪多,珠圆瑕颣无。

焉得偶君子,奉之此高节。

所生虽至亲,此意安可说。

形式: 古风

过金鸡关

关头气象古,关下风烟淡。

春深草木活,岚重坑谷暗。

禽声著部奏,花色成窠勘。

归鞍虽若水,留此亦能暂。

形式: 古风 押[勘]韵

问陈彦升觅古瓦砚

魏主用死力,构彼铜雀台。

当时台上瓦,百澄为一坯。

烧成比坚玉,翠甲横崔嵬。

西陵既归后,此地日以摧。

后历典午朝,群雄力相豗。

兹台既已倾,此瓦只自堆。

岁久岸谷变,埋没深蒿莱。

初谁得耕人,刳之研松煤。

其理密且润,端歙真可咍。

彦升所有者,一一皆珍材。

自言欲购时,经岁无一枚。

琴纹与锡花,此乃如琼瑰。

前日秘阁下,重匣手自开。

示我者佳绝,恰用一朴裁。

形模甚古野,用可资怪魁。

归来作诗乞,愿致无迟回。

形式: 古风

问景逊借梅圣俞诗卷

前日读子诗,快我烦病躯。

若坐大暑中,琼杯饮琳腴。

辞严意清绝,敢谓人所无。

子乃不自高,尚尔尊圣俞。

为我诵佳句,实亦郊岛徒。

遂云有家藏,两轴如椽粗。

我方嗜此学,常恨失所趋。

愿子少假之,使之识夷途。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