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位禅师访名山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禅意的深刻领悟。"释子去兮访名山"一句直接展现了主题,即一位佛门弟子前往名山探寻心灵的宁静与真理。"禅舟容与兮住仍前"则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
猿啾啾兮怨月,江渺渺兮多烟"两句通过猿猴的啼叫和江水的迷雾,勾勒出山中夜晚的神秘氛围。"东林西林兮入何处,上方下方兮通石路"则是诗人在探寻禅意的过程中,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追问。
"连湘接楚饶桂花,事久年深无杏树"表达了时间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情感。"使君爱人兼爱山,时引双旌万木间"则揭示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操。
最后两句"政成人野皆不扰,遂令法侣性安闲"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处理国政,也能做到不扰民生,使得僧侣们心境清净安详。这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也映照出唐代佛教文化与世俗生活和谐相融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