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曰避世堂

犹恨溪堂浅,更穿修竹林。

高人不畏虎,避世已无心。

隐几颓如病,忘言兀似瘖。

茅茨追上古,冠盖谢当今。

晓梦猿呼觉,秋怀鸟伴吟。

暂来聊解带,屡去欲携衾。

湖上行人绝,阶前暮霭深。

应逢绿毛叟,扣户夜抽簪。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翻译

仍然遗憾溪边小堂太浅,还要穿过茂密的竹林。
高尚的人不惧怕猛虎,已经无意于避开尘世。
倚着几案像病人般虚弱,沉默不语仿佛哑了一般。
我向往简朴的生活,如同古人,对如今的繁华不再留恋。
清晨的梦境中被猿猴唤醒,秋天的思绪伴随着鸟儿的吟唱。
暂时前来放松一下,多次离去又想带上被子。
湖面上不见行人的踪影,台阶前暮色渐深。
应该能遇到那位绿毛仙翁,夜晚敲门时取下他的发簪。

注释

溪堂:溪边的小堂。
修竹林:茂密的竹林。
高人:高尚的人。
避世:避开尘世。
隐几:倚着几案。
颓:虚弱。
瘖:哑。
茅茨:简陋的房屋。
上古:古代。
冠盖:官场的华丽。
晓梦:清晨的梦境。
秋怀:秋天的心情。
解带:放松。
携衾:带上被子。
行人绝:不见行人。
暮霭:暮色。
绿毛叟:传说中的仙人。
扣户:敲门。
抽簪:取下发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超脱尘俗的心境。诗中“犹恨溪堂浅,更穿修竹林”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不满和对理想居所的追求。"高人不畏虎,避世已无心"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名利的淡然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隐几颓如病,忘言兀似瘖"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孤独。"茅茨追上古,冠盖谢当今"表明诗人对于古代隐逸文化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然。

"晓梦猿呼觉,秋怀鸟伴吟"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共处,而“暂来聊解带,屡去欲携衾”则是诗人对于旅行生活的随遇而安态度。"湖上行人绝,阶前暮霭深"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林景象。

最后,“应逢绿毛叟,扣户夜抽簪”两句通过对隐居者的形容,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的赞美,以及自己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溪堂留题

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一)楼观

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寥谁识古皇尊。

青牛久已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

山近朔风吹积雪,天寒落日淡孤村。

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二)五郡

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就水泉甘。

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

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

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