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六)

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

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

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

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每天早晨眉头紧锁,身体多病怕应酬。
引来溪水远远流经山谷,堆砌山石让它们高于城楼。
秋夜灯火照亮树影,寒雨落下泛起池塘的回声。
最喜欢这样的夜晚吟诗,披着衣服坐到天明。

注释

朝朝:每天早晨。
眉不展:眉头紧锁。
多病:身体多病。
怕逢迎:害怕应酬。
引水:引来溪水。
远通涧:流经山谷。
垒山:堆砌山石。
高过城:高于城楼。
秋灯:秋夜灯火。
照:照亮。
树色:树影。
寒雨:寒雨。
落池声:落下泛起池塘的回声。
吟诗夜:吟诗的夜晚。
披衣:披着衣服。
坐到明:坐到天明。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夜晚独处时的情景和心境。"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表达了诗人的身体状况不好,每天早晨脸上没有笑意,害怕别人来探望,可能是因为他不愿被打扰,或者是对外界有所排斥。

接下来的两句"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场景,似乎诗人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营造一种私密和安宁的空间。这里的“引水”、“垒山”都在强调个人对于自我空间的主宰和隔绝。

第三句"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则转向夜景描写,秋夜的灯光映照着树木,发出柔和的光线,同时远处传来冷冽的雨声,这些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绪。

最后两句"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则显示了诗人在夜晚的宁静中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吟诵自己的诗作,直至黎明。这里“披衣”意味着不只是身体上的舒适,而是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夜间独处生活状态的展现,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内心平静的心境。

收录诗词(514)

姚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 号:称“姚
  • 籍贯:陕州硖石

相关古诗词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七)

簿籍谁能问,风寒趁早眠。

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钱。

还往嫌诗僻,亲情怪酒颠。

谋身须上计,终久是归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八)

闭门风雨里,落叶与阶齐。

野客嫌杯小,山翁喜枕低。

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

谁更能骑马,闲行祗杖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九)

腥膻都不食,稍稍觉神清。

夜犬因风吠,邻鸡带雨鸣。

守官常卧病,学道别称名。

小有洞中路,谁能引我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二十)

宦名浑不计,酒熟且开封。

晴月销灯色,寒天挫笔锋。

惊禽时并起,闲客数相逢。

旧国萧条思,青山隔几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