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著作知北海县

君尝佑王属,议平天下刑。

出宰得古邑,农锄多带经。

素琴伴饮酒,绿藓生讼庭。

举首望海雁,高怀在青冥。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翻译

您曾辅佐君王,商议平定天下的刑法。
出任地方官治理古城邑,农民锄地也常带着儒家经典。
朴素的琴声伴随饮酒,绿色的苔藓长满法庭。
抬头仰望海中的大雁,高尚的情怀飞翔在青苍的天空。

注释

君:指君主。
尝:曾经。
佑:辅佐。
王:君王。
属:下属。
议:商议。
平:平定。
天下:全国。
刑:刑法。
出宰:出任地方官。
古邑:古城邑。
农锄:农民锄地。
多:常常。
带:携带。
经:儒家经典。
素琴:朴素的琴。
伴饮酒:伴随饮酒。
绿藓:绿色的苔藓。
生:生长。
讼庭:法庭。
举首:抬头。
海雁:海中的大雁。
高怀:高尚的情怀。
青冥:青苍的天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为朋友董著作被任命为北海县令而作的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董著作的赞美和祝福。首句“君尝佑王属”赞扬了董著作过去的贡献,可能是指他在朝廷中辅佐帝王,参与制定公正的法律。接着,“议平天下刑”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才能和公正执法的决心。

“出宰得古邑”描述了董著作被派往历史悠久的北海县任职,暗示他将继承和发扬古代治理之道。“农锄多带经”则描绘了他身为官员仍不忘农事,注重教化百姓,体现了儒家的士大夫精神。

“素琴伴饮酒”描绘了董著作清雅的生活方式,与民同乐,以琴酒为乐,展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品格。“绿藓生讼庭”则通过环境的宁静,寓意当地社会和谐,少有诉讼,反映了他治理有方。

最后两句“举首望海雁,高怀在青冥”,通过董著作抬头仰望海雁的景象,寄寓他对远方的期待和高尚的情怀,祝愿他在北海县施展抱负,如同海雁翱翔于青冥之间,寓意他的志向高远,前途无量。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既赞美又寄予厚望的送别诗,体现了梅尧臣对董著作的深情厚谊和对他未来仕途的美好期许。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谢寺丞知馀姚

姚江千里海汐应,山井亦与江潮通。

秋来鱼蟹不知数,日日举案将无穷。

高堂有亲甘可养,下舍有弟乐可同。

县民旧喜诸郎政,刍力莫愧今为翁。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送谢寺丞新赐及第赴扶沟宰

世所重登科,如君特才选。

丽赋惊宗工,妙誉动京辇。

行鹢路非遐,双旗风欲展。

聊阅民版馀,应不负坟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铣]韵

送谢师直南阳上坟

跃马清明前,行将拜孤垄。

松吹送悲声,缘缨泪如涌。

三岁宰南方,奠斝阻亲捧。

山下独徘徊,雨来云蓊蓊。

形式: 古风

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

河湟宿兵地,劲勇天下闻。

侵疆古甚炽,薄伐诗所云。

往今势且异,利害理颇分。

远以塘设险,遂轻甲屯云。

昔传尝胆国,能破怒蛙军。

越虽隔大江,吴遭若枯焚。

实由持阻懈,抉目悲伍员。

夫子负美才,议论高不群。

况有令兄弟,今亦贰河汾。

助守戒不虞,慎勿倚和獯。

张侯为刺史,大族独此君。

法明而不苛,可共饰以文。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