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寿安南馆

明蒙竹间亭,天暖幽桂碧。

云生四面山,水接当阶石。

湿树浴鸟痕,破苔卧鹿迹。

不缘尘驾触,堪作商皓宅。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竹林中的亭子上,天气温暖时,幽深的桂花更显碧绿。
云雾缭绕在四周的山间,清澈的水流连接着眼前的石阶。
湿润的树木上留下了鸟儿沐浴的痕迹,破旧的青苔上可见鹿行走的踪迹。
如果不是因为世俗的车马打扰,这里完全可以作为隐士的居所。

注释

明蒙:明亮地照耀。
竹间亭:竹林中的亭子。
天暖:天气温暖。
幽桂碧:幽静的桂花显得碧绿。
云生:云雾升起。
四面山:周围的山。
水接:水流相连。
当阶石:正对着台阶的石头。
湿树:湿润的树木。
浴鸟痕:鸟儿沐浴留下的痕迹。
破苔:破旧的青苔。
卧鹿迹:鹿躺卧的痕迹。
不缘:如果不是因为。
尘驾触:世俗的车马打扰。
堪作:可以作为。
商皓宅:隐士的居所,商皓通常指隐居的高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画面。"明蒙竹间亭,天暖幽桂碧"一句中,“明蒙”二字形容春日和煦,阳光透过竹林形成一种朦胧的光影效果,而“天暖幽桂碧”则表现了桂树在温暖阳光下的生机与鲜嫩。接下来的"云生四面山,水接当阶石"进一步描绘出一个被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宁静场所,其中“水接当阶石”更显现了水源的丰沛和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

第三句"湿树浴鸟痕,破苔卧鹿迹"则从细节上展示了大自然对生命的滋润和保护。湿润的树木成为了鸟儿沐浴的场所,而地面的苔藓被踩踏后露出了躺卧鹿群的痕迹,展现了一种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最后两句"不缘尘驾触,堪作商皓宅"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喧嚣的超脱,以及对清净环境的一种向往。这里的“不缘”意味着不愿意与尘世的烦恼相联系,而“堪作商皓宅”则是说这般宁静之所,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如同古代圣贤商汤、皓落一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以及对于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赠王处士

松树当轩雪满地,青山掩障碧纱幮。

鼠来案上常偷水,鹤在床前亦看棋。

道士写将行气法,家童授与步虚词。

世间有似君应少,便乞从今作我师。

形式: 七言律诗

赠王侍御

愚者昧邪正,贵将平道行。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三受主人辟,方出咸阳城。

迟疑匪自崇,将显求贤名。

自来掌军书,无不尽臣诚。

何必操白刃,始致海内平。

恭事四海人,甚于敬公卿。

有恶如己辱,闻善如己荣。

或人居饥寒,进退陈中情。

彻晏听苦辛,坐卧身不宁。

以心应所求,尽家犹为轻。

衣食有亲疏,但恐踰礼经。

我今愿求益,讵敢为友生。

幸君扬素风,永作来者程。

形式: 古风

赠离曲

合欢叶堕梧桐秋,鸳鸯背飞水分流。

少年使我忽相弃,雌号雄鸣夜悠悠。

夜长月没虫切切,冷风入房灯焰灭。

若知中路各西东,彼此不忘同心结。

收取头边蛟龙枕,留著箱中双雉裳。

我今焚却旧房物,免使他人登尔床。

形式: 古风

镜听词

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

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

嗟嗟际际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

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

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

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

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