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乐

游童苏合弹,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蹋路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翻译

游玩的孩童在弹奏苏合琴,歌妓手持蒲葵扇在舞蹈。
当朝阳照耀城市之际,他们的相思之情突然涌现。
他们撩起衣摆踩过路边草丛,整理鬓发,露出笑脸。
傍晚时分,他们并未一同归去,却在美丽的田野中留下了情感的痕迹。

注释

游童:玩耍的孩子。
苏合弹: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倡女:歌妓。
蒲葵扇:用蒲葵叶制成的扇子。
初日:早晨的太阳。
映城:照耀城市。
相思:深深的思念。
忽相见:突然相遇。
褰裳:提起衣裙。
蹋路草:踩踏路边的草。
理鬓:梳理鬓发。
回花面:露出笑脸。
薄暮:傍晚。
不同归:没有一起回家。
留情:产生感情。
芳甸:美丽的田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乐图景,通过鲜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游童苏合弹,倡女蒲葵扇”两句以富有音乐和舞蹈元素的情境开篇,"游童"指的是嬉戏的孩子,而"倡女"则是古代指称歌女或舞女,"苏合弹"和"蒲葵扇"分别象征着乐器和扇子,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一个欢快、热闹的春日集会氛围。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一句,诗人通过初升的太阳照耀城市的情景,点出了人物之间突如其来的相遇和情感交流。这里的"相思"二字暗示了情感的交流与深化,表达了一种偶然相逢之美好。

“褰裳蹋路草,理鬑回花面”两句则描写了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和打扮。"褰裳"指的是提起衣襟以免沾染尘土,而"蹋路草"则是脚步踩踏在绿色的草地上,显得随意而自在。"理鬑回花面"则描绘了女子整理头发并转身欣赏花朵的温馨画面,透露出一种闲适与享受。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和不舍。"薄暮"指的是日落时分,而"不同归"则意味着人物因对这份美好的珍视而不愿意离开。"留情此芳甸"强调了诗人想要将自己的情感留在这个充满花香的美好地方。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日游乐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时光不愿忘怀的情愫。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相和歌辞.乌栖曲

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斜。

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

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形式: 乐府曲辞

相和歌辞.襄阳曲

襄阳堤路长,草碧杨柳黄。

谁家女儿临夜妆,红罗帐里有灯光。

雀钗翠羽动明珰,欲出不出脂粉香。

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

贾生十八称才子,空得门前一断肠。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胡腾儿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形式: 古风

荆门歌送兄赴夔州

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

??燮燮声渐繁,浦里人家收市喧。

重阴大点过欲尽,碎浪柔文相与翻。

云间怅望荆衡路,万里青山一时暮。

琵琶寺里响空廊,熨斗陂前湿荒戍。

沙尾长樯发渐稀,竹竿草屩涉流归。

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

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

自是湘州石燕飞,那关齐地商羊舞。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

摩天古木不可见,住岳高僧空得名。

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