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寄周琏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祗思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傍晚的号角中带着风雨的气息,四周昏暗,只有莓苔点缀的衣物显得孤独。
尽管世事变迁,我的道义情怀不会因莺花的浅薄而改变,诗兴如春天般自在无拘。
梦境中我踏过乱峰上的积雪,吟咏间只思念着远方的人。
手中握着象征孤独的月桂,倾听泉水声时,请不要嫌我频繁。

注释

暮角:傍晚的号角。
风雨气曛:风雨交加,天色昏暗。
寂寥莓翠:寂静冷清,莓苔青翠。
道情:道义情感。
莺花薄:比喻世俗的浮华。
诗意自如:诗兴自然流露。
乱峰:山峰错落。
履雪:踏雪。
吟看:边吟咏边看。
芳草: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远方的人。
孤桂:月桂,象征孤独。
泉声:泉水声。
莫厌频:请不要嫌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深厚的情谊。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暮春时分的景象,微风中带着细雨,空气湿润而又不失清新。"寂寥"一词传达出一种静谧与淡远之感,而"莓翠上衣巾"则是对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描绘。

"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不像轻薄的燕子之情,而是如同春天一般广博无边。"诗意"二字,更显示出诗人心中充满了诗意盎然的情怀。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祗思人。" 这两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描绘。"梦入乱峰"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状态,而"吟看芳草祗思人"则显示出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想到远方的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邀友赏月、共听泉声的雅致之举。"手中孤桂"暗示了诗人独自一人时的寂寞,而"月中在"则是对月亮美景的享受。"来听泉声莫厌频"则是一种对自然声音无限喜爱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写,传递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春过鄱阳湖

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

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

过此愁人处,始知行路难。

夕阳沙岛上,回首一长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春送赵文观送故合州座主神榇归洛

喜继于悲锦水东,还乡仙骑却寻嵩。

再烧良玉尧云动,方报深恩绛帐空。

远道灵輀春欲尽,乱山羸马恨无穷。

他年必立吾君侧,好把书绅荅至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春送禅师归闽中

春色满三湘,送师还故乡。

穿霞逢黑鴥,乞食得红姜。

大化宗门辟,孤禅海树凉。

傥为新句偈,寄我亦何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春晚访镜湖方干

幽居湖北滨,相访值残春。

路远诸峰雨,时多擉鳖人。

蒸花初酿酒,渔艇劣容身。

莫讶频来此,伊余亦隐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